中国共产党在江苏历史展中,展陈着一份40年前的《人民日报》,其中刊登了一篇题为《春到上塘》的长篇通讯。文中记载的江苏农村的巨变引起全国震动的同时,也推动了农村改革的全面开展。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上塘位于宿迁市泗洪县,地处西南岗腹地,丘陵四起,土地贫瘠,严重缺水。1978年,这里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旱灾,人缺粮、牛缺草、地无种,集体生产的弊端暴露无遗。为改变贫困的现状,上塘人民率先发起改革,公社里30多户农民自发尝试将260多亩集体土地包产到户、到组,拉开江苏农村改革的大幕。
省档案馆馆员蓝晓霞说,省里的调查组来上塘进行调查,在1979年6月形成了这份《上塘大队改变低产面貌的调查(摘要)》,这份调查报告从人员、作风、生产、经济以及经济结构方面分析了原因,以及给出了建议。
1979年9月,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允许农民因时因地制宜,经营自主。1980年9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提出在不同地方、不同社队,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形式。在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地区,实行包产到户,是联系群众、发展生产、解决温饱的必要措施。
蓝晓霞说,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就是农民总结出来的生产责任制的精髓,进行改革以后,激发了农民的自觉性,以及生产的积极性,产量也就提高上去。
1982年1月,中央下发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正式肯定联产承包责任制。1983年1月,中央再发“一号文件”,肯定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江苏随即在全省推广包产到户。
观展市民马文韬说:“我们了解到‘春到上塘’敢为人先、敢试敢闯的精神,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也应该发扬这种精神,为新时代贡献自己的力量。”
(来源:《零距离》记者/秦禾东 编辑/国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