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考古成果展开幕 七十载考古实证璀璨文明

2021年10月27日 07:19:57 | 来源:扬州发布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一把手铲、一支毛刷,考古工作者剥除历史尘封,访古探源。10月26日上午,“璀璨惟扬——扬州考古成果展”在扬州博物馆开展,120余件(套)珍贵文物不仅是70余年考古工作成果的浓缩,更是扬州历史文化发展序列的实证,展示着底蕴深厚的区域文明。 

  起源早,史前遗址揭江淮文明序幕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作为新中国成立后较早开展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地区之一,扬州的考古工作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今走过了70余年的光辉历程。大量地下文物的重见天日,述说着扬州悠久灿烂的光辉历史。

  迄今扬州地区最早的龙虬庄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5000—7000年,这是本次展览的开篇。

  1993年春至1994年夏,扬州考古工作者与南京博物院等单位合作,对龙虬庄遗址进行连续三次考古发掘,共清理新石器时代居住遗迹4处、灰坑35个、墓葬345个,出土了陶器、玉器、石器、骨器等各类文化遗物1200件。遗址内既有自身特点的地域文化面貌,又存在东西碰撞南北交融的外来文化因素与外来文化。

  展柜中,看似不起眼的陶鼎、陶釜正出土于新石器时期,鲜明地显示了这一地区原始文化的轨迹。

  龙虬庄遗址揭开了江淮地区璀璨文明的序幕,之后陆续发现的兴化南荡、高邮周邶墩、唐王庄等遗址确立了史前江淮地区考古学文化的面貌,也充分说明扬州自古以来就是文化走廊,是古代人类迁徙、文化传播的重要通道。

  成果丰,四次跻身考古“奥斯卡”

  在国内,扬州是一座“通史式”城市,作为大运河的发端地,扬州在中国历史尤其是隋唐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地位的重要与否,不仅靠历史文献记载,也不仅凭海内外专家评说,考古成果是最直接的体现。被誉为考古界“奥斯卡”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无疑是衡量考古成果的权威指标之一。自该评选发起以来,扬州共有四项考古发现跻身其列,足可见考古成果之丰。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评选标准要求发掘内容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并为中国考古学科提供新的内容信息及新的认识。1993年,高邮龙虬庄遗址、扬州唐城遗址同时当选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是扬州考古与这项评选的首次结缘。1995年,隋唐宋代扬州城遗址又被评为“‘八五’期间全国考古十大发现”。

  扬州第三次问鼎考古“奥斯卡”的考古成果,相信每一位扬州市民都不陌生——2013年3月,隋炀帝墓在西湖镇司徒村曹庄一房地产建设项目中发现。一号墓出土了一墓志,志文中有“隨故煬帝墓誌”等文字,在100余件(套)玉器、铜器、陶器、漆器等文物中,有目前国内出土的唯一一套最完整的十三环蹀躞带,这也是古代带具系统最高等级的实物。二号墓保存部分人骨遗骸,出土各类文物200余件(套),其中成套编钟16件、编磬20件,是迄今为止国内唯一出土的隋唐时期编钟编磬实物。

  隋炀帝墓出土的珍贵文物在此次展览中必然不会缺席,并且以全新的“形象”与观众见面。十三环蹀躞带不再“蜗居”于盒内,而是以最贴合当时礼制的形式“舒展”呈现;鎏金铜铺首、辟雍砚等“老朋友”也如约而来。同时,展板图文并茂地展示着隋炀帝墓的考古发现过程,一张张珍贵的图片与文物交相辉映,揭开考古工作的神秘面纱。

  家底厚,“扬一益二”的实物佐证

  兴盛于汉,繁盛于唐,鼎盛于清,扬州城的数度繁华均在考古工作中显现端倪,丰富的实物为城市的繁盛作出佐证。

  高邮邵家沟、江都凤凰河、城北汉代聚落等遗址,揭示了汉代扬州人社会文化生活;高邮天山、扬州八家墩、张家墩等高等级墓葬以及配合城市基本建设在扬州近郊发掘的数量众多、特征鲜明的中小型墓葬群,是汉广陵兴盛的力证。

  这从展品中也能窥见一二,告别“原生态”的风格,展览进入以汉代为主题的“广陵撷珍”版块后,铜镜、漆器、玉器开始占据主要位置。

  隋唐扬州城,已经是历史上的第二个顶峰,通过对都市遗址、墓葬、寺庙、运河、道路、坊市等遗存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扬一益二”的都市盛景被重现。

  展品主要从城市考古以及墓葬发掘两个方面呈现这一时期的考古成果。扬州城遗址考古过程中出土的铭文砖、文字瓦等,清晰再现了城市的变迁,串起了一部鲜活的历史文化名城史;而一批高等级墓葬的出土文物,则对形制、丧葬习俗以及南北文化交流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宋元时期的扬州,经历了五代时期的战争割据,经济文化虽不及隋唐繁盛,但是出土的文物却印证着城市延续的文脉。

  至清乾嘉时期,扬州第三次繁盛,盐商聚集,留下了大量的盐商豪宅、湖上园林,从考古发现出土的大量文物中亦可见一斑。出土于杨庙镇徐庄的清代串珠是今年刚发掘出的考古成果,首次对外展出。展柜中,串珠仍保持着鲜亮的色彩,耀眼而独特。

  (来源:扬州发布)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