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农民”故事会 讲好“大国三农”故事

2021年10月26日 16:03:14 | 来源:看常熟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10月24日,在常熟召开的首届“中国新农民”故事会充分彰显“庆丰收、感党恩”主题,以“有三农情怀、有创造智慧、有引领能力、有突出贡献”的“中国新农民”为主角,讲述了“大国三农”故事,展示了中国新力量。

  活动现场,来自常熟的程刚、刘长虹,以及苏州相城、湖北天门、吉林梨树、湖南湘潭等地的11位“中国新农民”走上讲台,围绕“大国三农”中的核心问题,分享了七峰村从“挖青山”到“养青山”、“两代人、三十年,给大闸蟹安个家”、“我为国家每年产粮超亿斤”、“科技小院: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等故事,从科技农业、品牌农业、数字农业、集体经济、返乡创业、农业服务等维度,诠释了新时代我国三农新征程、新格局、新业态、新思路和新途径。

  其中,常熟市海虞镇七峰村党委书记程刚讲述了七峰村从“挖青山”到“养青山”的故事。三十年时间,一个靠挖山采石维持生计的穷乡僻壤,在几任党委书记的带领下,把挖秃的荒山,修复成了绿水青山,把出名的穷村变成了网红村、富饶村、示范村。程刚说:“铜官山乡村乐园只是我们建成的一个小目标,我更大的目标是带着全村能够实现全域旅游,能够把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这条路,实实在在地走好,让我的村民实实在在地增收致富。”

  中国农业大学吉林梨树县玉米科技小院在读博士沙野从2018年起,担任梨树科技小院院长兼四棵树乡农业技术服务站站长,长期驻扎农村一线,组织农民学习农业知识,推广农业技术。至今,梨树科技小院已培训农民超过25000人次,先后培养出100多名农户科技带头人,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沙野说:“以后中国的农业就是要更少的人来种更多的地,所以说需要更多新型的力量,包括新的科学技术,让农业更加的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

  与会专家对此次“中国新农民”们的分享给予了充分肯定,一致认为,一批中国新农民爱农业、懂技术、擅经营,他们把党的惠农政策落实到全国各地,把新的技术模式落地到千家万户,把研究做在田间地头、把论文写在广袤大地,为乡村带来了新思路、新模式、新活力,为乡村振兴点燃了燎原之火。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秘书长唐园结告诉记者,常熟新农民的奋斗故事尤其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说,常熟向来重视农业农村工作,以良好的经济基础为依托,重视人才的作用,敢于运用新手段、新技术,常熟的乡村振兴事业有着巨大潜力。

  唐园结说:“常熟的农业和北方的农业不一样,它不可能是大规模的,因为这地方资源有限,所以农业的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就很关键,就是要怎么把农业的基础、农业的多功能,把它的潜力进一步挖掘出来,这是提升农业价值很关键的东西,在这方面,常熟应该说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