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幸福是什么?是家变好、城更美,是在生物多样中感受生态之美,是感知更有温度的社会治理 ……由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中共南京市委网信办联合发起,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江苏新闻广播、我苏、荔枝新闻、南京发布工作室共同推动的“丹心寄未来——书信为证、强国有我”全国征集活动火热进行中。写一封寄给2049的信,让时光倾听梦想,让岁月见证未来。
我苏网讯 一有空,许庆老夫妻俩就会来小西湖看看。这里已是新晋网红打卡地,但对他们而言,是住了一辈子的家。许庆家——南京秦淮区马道街39号,是小西湖片区第一例居民自主更新的房屋,为片区居民提供了老城改造新样本。
小西湖片区私房自主更新首例 百年老宅上新
推开街边的大门,走进巷口天井,摸着粉刷一新的墙面,似乎还能闻到饭菜余香,“变化太大了,原来灰突突的,又旧,现在真不一样了。”许庆跟记者说,“你看,院子里的枇杷树就是我种下的,转眼间已经比碗口还粗了。”
许庆今年72岁,从出生开始就住在这处老屋,他对这里有着深刻的记忆和感情。“我们家住在这里有160多年的历史了,住了7代人,我太爷爷的父母以种菜谋生,靠劳动在这里落脚了。我在这里出生、结婚、生子,一辈子没离开过。”
小西湖历史风貌区底蕴深厚,文脉流芳。但历经沧桑后面目全非,一度“沦”为老旧棚户区。马道街39号也不例外。
2015年,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与高校设计专家和志愿者团队合作,走进百姓家门一起商量着办,最终确定了“自我更新、有机更新、持续更新”的保护新路径。南京历史城区保护建设集团表示,更新遵循居民自主自愿的原则,愿意参与更新改造的危旧房屋根据相关政策还能获得财政补助。
2017年,小西湖微更新改造项目启动搬迁进程,私宅改造成为重点,片区一半左右的原住民选择了留下。今年3月,马道街39号许庆爷爷家,成为小西湖片区私房自主更新的首例。
2020年,《老城南小西湖历史地段微更新规划方案实施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出台。办法明确,私房的翻建费用由产权人自行承担,其中,经具备资质机构专业鉴定,属于C、D级危房的,翻建费用由市、区财政予以补助。根据测算,许庆爷爷家的改造费用总共是60多万元,而他自己只要承担其中的40%。南京历史城区保护建设集团还特意请来了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的设计团队,为许爷爷家量身定制改造方案。经过大半年的精心施工,马道街39号主体建筑已经竣工,进入内部装修阶段。
“你看这里,以前我们上个厕所都要跑到巷子前头,厨房在边上根本就不好弄,现在搞在一起,格局改的好的很。”来看房,许庆特别带了老照片过来给记者看,一边指着照片上的位置,一边感叹如今的变化。
老宅烟火仍在 以更美好的方式重生
许庆家有两层,经专业团队鉴定这里为D级危房,二楼地板原先都被蛀空。区别一般的改造装修,设计团队在户外又重新砌了一处适合老人使用的台阶。“左右两个脚交替上去,高度不同,一开始不习惯,走几次发现真的不吃力,喊着‘一二一’就上去了。”许庆笑着说。
“南边进门处是宽敞明亮的二层房屋,将引进新的业态。”南京历史城区保护建设集团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从入口左侧的小门进入,经过一小段通道,北边就是未来老人居住的地方,整体设计会跟小西湖规划相融合。”
留住原居民,延续烟火气;引进新业态,增添新活力。小西湖的每一处改造都体现出情感和温度,将成为看得见发展、留得住乡愁的老城南和谐片区。近年来,南京立足特大城市发展规律,重塑城市空间、激发城市生机活力,努力探索富有温度的城市更新之路。
如今,许庆住了一辈子的家成为年轻人心中最热门的打卡地之一。走进小西湖,寻一份记忆,点一杯咖啡,尝一份甜品……静谧与喧嚣,时尚与生活,皆为心之所向。
致信未来,许庆说:家变好,城更美,在南京,一定越来越幸福。“生活在南京很幸运,孩子们, 你们要好好学习、好好工作,让‘小家’连起‘大家’,让南京这座城市变得更好。”
将小我融入大我,立下强国志。由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中共南京市委网信办联合发起,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江苏新闻广播、我苏、荔枝新闻、南京发布工作室共同推动的“丹心寄未来——书信为证、强国有我”全国征集活动正在火热进行中。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从这里开始,我们邀您一起寄语2049,描绘一个炙热的未来。
(江苏新闻广播/姜奇卉 刘正则 编辑/黄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