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主题是“青春之心灵,青春之少年”。疫情防控常态化之下,频频上网课的学生心理都出现了哪些变化?该如何调适?遇到焦虑、抑郁等倾向时,该如何“对症下药”?

专家介绍,上网课成了疫情防控工作中不少学生面临的“新常态”,一段时间内与自己熟悉的社交圈、社会处于隔绝的状态,容易使他们的心理产生不适应、甚至孤独的症状。
南京脑科医院早期干预科主任医师朱荣鑫说:“青少年与成人不同的是,他更容易对感官刺激产生体验。孩子的痛苦可能不一定通过心理上的帮助去减轻,他有可能通过自我伤害去转移或宣泄自己心理上的痛苦。孩子接触电子产品的时间会增加了,有一些对于自己学习要求比较高的孩子遇到一些困惑不能像在学校里一样马上得到解决。”
所以这时候家长的陪伴与倾听就十分重要。专家提醒,即使在家上网课,家长也要让孩子保持生活的规律性。早睡早起、保持兴趣爱好、多参与户外活动。此外,当家长发现孩子有焦虑等倾向时,要尽早了解背后的原因,并“对症下药”。

朱荣鑫说:“首先我们要有一个充分的评估。不代表说你焦虑了就是你生病了,也不代表睡眠不好就是一个疾病。同样一个状态下,我们要看看他背后的原因。比如焦虑,往往会和抑郁共存,和强迫、社交问题共存。不同的焦虑采取不同的干预策略,有些焦虑发展到最后是对身体的过分担心。这样的焦虑就要选择必要的治疗以及专业的心理辅导。”
专家告诉记者,家长可帮助孩子从一些心理健康的自测量表入手。及时了解孩子的状况,判断是否需要及时就医。

朱荣鑫说:“比如焦虑最常见的筛选工具GAD-7,还有包括焦虑自评量表SAS。它就是一个有效的、很便捷的焦虑筛选工具。我们可以通过自评先简单评估一下,假如确实存在一些焦虑的症状。我们到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更严重的到专业精神卫生服务机构再去确定不同的干预策略。”
目前,我国精神发育障碍者已达1600万人,接受治疗的人数却只占20%。不少人还没有正确认识到精神发育障碍的病因,或是害怕受到歧视、讳疾忌医。其实,正常的心理保健非常有必要的,也希望家长在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健康的同时,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问题。
(沈灿 谢健 报道)
(本条新闻版权归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