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0月9日),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举行新闻发布会,对外发布全国首个跨省域规划建设导则,将助力示范区先行启动区实现“一套标准管品质”。

位于苏州吴江汾湖的元荡慢行桥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最早开工的项目之一,得益于示范区三地标准设计的统一,曾经的断头路成了连通沪苏两地的网红路、网红桥。昔日的三不管地带,变成了一片生态公园。
在今天对外发布全国首个跨省域规划建设导则中,生态环境、城市设计、综合交通等3个重点领域将为今后示范区规划设计和建设内容确立统一的标准。导则明确生态环境方面将构建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格局,城市设计上塑造江南韵、小镇味和现代风共鸣的生活场景,综合交通打造绿色高效多样的综合交通系统。

其中,生态环境方面,将锚固以水为脉、林田共生、蓝绿交织的自然生态格局,引导河湖湿地、林地、农田生态系统修复和景观优化,打造覆盖城乡、活力多元、人在画中游的全域风景体系,促进区域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协同保护与治理。
城市设计上从城镇和乡村两个方面构建了示范区城市设计管控指标体系,完善示范区历史文化保护体系,加强各类物质与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与活化,完整展现不同历史时期的城乡空间脉络和文化风貌,彰显示范区的自然生态、城镇空间与地方文化三大特色,营造满足未来生产生活需求的人居环境。

综合交通方面从公共交通、道路交通、特色交通和智慧交通四个方面建构了示范区综合交通管控(指标)体系,以交通枢纽为核心整合空间要素和配置资源,探索跨省域交通一体化衔接技术,创新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智慧交通组织方式,践行绿色出行,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在这份规划建设导则中提出了100个核心管控指标,其中30个是强制性指标,70个是引导性指标。中科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段进说,“我们刚性指标实际上还是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生态;第二个方面是文化;第三个方面是安全和人居。我们这次是要把整个地方的生态为基的这一个目标做好。”

作为全国第一部跨省域的规划建设导则,这份导则适用于先行启动区范围660平方公里,示范区整体范围2413平方公里可参照执行。同时,针对三地标准不协调、不统一而造成的功能不匹配、空间不协调、管理不精细等问题,将突出跨域一体、跨界协同,探索“就高不就低”的规划标准,实施“水、林、田、镇、村”全要素综合管控。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生态规建部部长刘锋表示,“针对我们示范区紧迫的三个领域,一体化、生态绿色和整体发展的协同做出了第一步的安排。下一步肯定还要继续拓展领域,比如大家关心的公共服务配置、生活圈形成的内容。另外,对节能发展、地下空间的利用和城市的防灾,也是马上要跟进的部分。”
(来源:江苏广电苏州中心站/耿昊东 郭彧 编辑/苏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