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苏网讯 这个国庆长假,你是怎么过的?数字时代,无论是带娃出门撒欢,还是宅家修炼,拍照、刷剧、查资料、看地图……恐怕最不能少的还是手机。
虽然手机的使用给家长和孩子带来了诸多便利,而过度沉迷手机,却造成不少新难题:电子产品不仅导致了青少年近视率居高不下,同时由于青少年网瘾综合症而引发的不良心理疾病也日益严峻。
父母进化论采访到“陶老师”工作站栖霞分站站长,南京市中小学心育中心组成员戴志梅。节后第一天,来学学科学管手机。
戴志梅,中学高级教师,“陶老师”工作站栖霞分站站长,栖霞区心理教研员,栖霞区心理学科带头人,南京市中小学心育中心组成员,南京市“宁教授”工作室志愿者。
戴志梅告诉记者,平时收到最多的就是关于孩子痴迷手机的咨询。“家长反映,孩子一回家就躲进房间玩手机,也不和父母沟通,怎么阻拦都没用,情急之下,有些家长直接采取了断网、没收充电器的方法。”
“孩子太缺乏自律了!这是很多父母向我发出的感慨。”但戴志梅反问,孩子痴迷手机,仅仅是缺乏自律吗?
戴志梅认为,家长如果采取没收等简单粗暴的方式,实际上是激化矛盾而不是解决矛盾。
教育一定要入情入理,科学管手机要分几步走:
首先,家长要保持冷静的态度,别孩子一玩手机就反应过激,应理性看待对待孩子玩手机的动机。“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使用网课,丰富的在线学习资料也让手机成为了学习的新载体,因此家长不必将手机视为‘洪水猛兽’。”
其次,家长要抓住孩子痴迷手机的深层原因。“痴迷手机常常反映出家庭教育出现了问题。很多时候,孩子痴迷手机,可能是因为他在现实中不快乐,例如家长的高控、家庭的变故,或者是考试成绩不如意等等。”家长应该反思,为何碰到问题,孩子并未找家长倾诉,而是转向了手机?是不是我们的沟通出现了问题?
戴志梅举例,有些家长看到孩子一回家,想都不想就问:你今天学得怎么样?你今天有没有被老师批评?孩子多半不愿回答。“好的沟通往往开头用‘我’,不用‘你’,家长要学会‘察言观色’,描述看到的情景并表达自己感受。比如我们可以试着这样说:‘宝贝,妈妈看到你神色看起来有点不高兴,发生什么了吗?愿意和妈妈说说吗?’”
在沟通顺畅的前提下,家长要引导孩子形成自制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并培养他们的规则意识,可以制定手机使用“家规”,包括规范手机使用时间,每天使用多久,做什么任务才能使用手机等等。特别要注意的是,这个不能只由家长说了算,一定要全家讨论形成公约。当孩子参与制定了规则,就会更愿意去遵守,并且还能学会在社会管理中经过协商取得一致的方法。
戴志梅提出家中可设立一个特别的装置——停“机”坪。“手机和此前电视、电脑最大不同在于可以随身携带,因此有了相对固定的家庭停‘机’坪,家长和孩子都在规定非使用手机的时间将手机摆放在这里,家长也能以身作则,减少使用手机的机会。”
某校设立的班级停“机”坪
最后,戴志梅提醒,家长一定要引导孩子提高对网络虚假信息、欺诈信息的分辨力,提高网络交友的警惕性,对网络上各色言论要有正确的认知。
长长养育路,我们陪你慢慢走。家有儿女的你,快把疑惑、焦虑写在留言区。在这里,专家、校长、育儿大咖都是你的后援团!
想了解更多育儿经?速戳这里>>
(记者/朱彤 摄像/谢自强 设计/邵静娟、王紫轩 视频/宋梦真;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