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瓜果飘香。在句容市茅山镇丁庄村,小小的葡萄不仅甜美了食客的味蕾,也富足了村民的生活。丁庄人用30多年的辛勤耕耘,让家乡实现了从贫瘠山村到“中国葡萄之乡”的巨大转变。
江苏台记者王柏文介绍,来到了“中国葡萄之乡”、“中国特色产业村”——句容丁庄村,来到这里就仿佛置身一片世外“萄”源,当然这个“萄”源是葡萄的“萄”。
阳光玫瑰、巨峰、夏黑、金手指……初秋时节的丁庄村处处散发着葡萄的清香,从7月到11月,51个品种轮番登场,全村葡萄产量达到2万多吨。种植大户方应明家有110亩葡萄,最忙的时候,每天凌晨两点多就要开始采摘,然后马不停蹄发往全国各地。
丁庄葡萄种植户方应明算了一笔账:家里每天高峰期卖出1万多斤葡萄,最多一天发货3万多斤,销售额达到了十多万元。
丰收的甜蜜并非轻易得来。事实上,地处茅山脚下的丁庄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还是有名的穷村子,因为土地贫瘠,水稻、棉花等农产品产量上不去。1989年,方应明的父亲方继生在村里种下第一棵葡萄树,他边种边钻研,后来又得到农业科学家赵亚夫的帮助,逐渐找到了诀窍,也带动村里人跟他一起种葡萄,丁庄村的“致富大门”就此打开。30多年过去了,丁庄的葡萄品种不断增加,种植技术也更加先进,就连套葡萄的袋子都很有讲究。
镇江市农科院研究员芮东明介绍,不同品种葡萄需要不同颜色的袋子,有三色的袋子,上面不透光下面是透光的,还有就是透明的,这种透光照好。
依靠科学种植,丁庄葡萄的质量越来越好,种葡萄的人也越来越多。为此丁庄村成立了合作联社,吸纳了七个合作社、五个家庭农场,共有社员1978户。既为种植户们打通了销售渠道,又解决了周边村民的就业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够抱团闯市场,联手把葡萄产业做大做强。
句容市丁庄万亩葡萄专业合作联社副书记夏宇豪介绍, 只要满足丁庄葡萄的品质标准,可以实现统一的市场销售,采用“五统一”的合作模式:统一品种育苗、统一生产资料、统一技术指导、统一质量标准,最后是统一品牌销售。
如今,丁庄葡萄种植面积达到2万多亩,年销售额达到2.7个亿,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4万元。
(江苏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胡於棋 郭艺 周雷 桑雨生 刘启鸿 王健安 李扬 俞铭义 编辑/胡超)
(本条新闻版权归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