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9的中国是什么模样?由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中共南京市委网信办联合发起,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江苏新闻广播、我苏、荔枝新闻、南京发布工作室共同推动的“丹心寄未来——书信为证、强国有我”全国征集活动正在火热进行中,希望大家写下铮铮誓言,描绘未来锦绣中华。来自各行各业的人纷纷写下寄语,留下期许。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馆长郑晶也以书信为证,立下志言:向世界分享大运河的美好故事,不止她,还有很多人用笔墨写下满怀期待。
“在习近平总书记宣告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前夕,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因运而生、应运而生。未来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将是什么模样呢?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征程里,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将瞄准‘国内一流、世界水平’的目标,努力成为向世界讲好中国运河故事的重要窗口、展示中国形象的亮丽名片、传承中华文明的示范基地、彰显文化自信的交流平台、造福沿线人民的幸福家园,为建设文化强国、奋进新征程提供更加厚实的力量。”
这是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馆长郑晶写下的寄语,铿锵有力,满含着对向世界奏响江苏大运河交响曲的期待。
网友在线上写信活动中写下的寄语:
啃西瓜的萝卜:
闹闹:
千里运河畔,非遗文化串珠成链、因“运”而生。戴着斗笠的“渔翁”布玩偶,以运河为底色的笔记本……精美的文创产品裹挟着运河边的泥土芬芳而来,如何让运河文化融入当代百姓美好生活,是人们不断创新、探索的命题。常州梳篦第九代传承人邢粮指着一套大运河系列的梳篦说:“从设计到创作做了将近有两年,做了五个系列,包括桥、运河两岸的文化、乡土人情。原来我们这个运河不叫运河,我们叫唐河,我也是在运河边上长大的,我们对这个特别有情结。”
运河流淌千年,繁华诗意落入江南。江苏是大运河文化遗产资源最丰沛之地,也是大运河城市最为密集之地。今年6月,盐城、连云港两市纳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体系,这也意味着江苏运河“朋友圈”实现了13市全员“入列”。保护和传承大运河文化,各地因“河”施策。苏州围绕打造“运河十景”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镇江成立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中心,淮安里运河文化长廊已初步建设成为大运河文化带上的样板,淮安市大运河文化带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党组成员、副主任单波:“成立大运河办,在我们江苏省各地级市中尚属首家,改变了过去九龙治水的现象。有利于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进行统一规划,整体建设,有利于各地区和各有关部门发挥整体优势,发挥地区地方特色,促进淮安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打造大运河建设的淮安样板。”
在大地上流淌,从历史中走来的大运河,如今有了新模样,踏入数字化、科技化浪潮,大运河文化带、文旅产业融合等一系列建设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不断出新、出奇、出彩。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导贺云翱:“通过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更多的项目、更多的投资能够到苏中苏北去,过去我们所看不到的东西把它们挖掘出来。我们把资源挖掘出来了,然后只要有项目、有投资进来,这些马上就可以成为旅游的品牌,文化就能复兴了。”
桨声灯影常在,千里运河日新。面向“十四五”,江苏要如何奏响大运河交响曲?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主任戴斌认为,大运河的开发要坚持文化引领和科技支撑,找到大运河面向未来的场景,能与世界分享现在的美好生活,“客观来讲,我看过太多的大运河两岸表演性的东西,不管是运河旅游还是城市旅游它的生命力来自于真实性。所以我们希望到‘十四五’末期,能够和大运河沿岸的城市和人民一道去分享大运河的历史,更展望它的未来,能够找到推动它可持续发展的市场主体。”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顾倩颖 张倩 彭迪帆 编辑/梁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