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来,苏州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用绿色生态铺就苏州“最美窗口”的靓丽底色。
在苏州吴中区黄墅村的一家咖啡馆内,店长孔瑜婷正为“十一”假期第一波客流而忙碌准备着。在中秋期间,咖啡馆生意红火,黄墅这个总人口不足300的太湖小村庄,迎来了近3万人次的客流。而在七年前,作为镇上出了名的“贫困村”,这是不敢想象的。
“真的要感谢这几年的改造,村里环境大变样,我们这些年轻人也都愿意回来了。”谈及2017年开始的“黄墅自然村特色田园乡村试点建设”,土生土长的孔瑜婷感慨不已。在此之前,黄墅村的村民以务农和外出务工为主,村庄经济活力不足,人口外流严重,直到2014年村里才脱贫,当时人均年收入不过2万元。
“当时的脱贫是靠了和周边的经济强村抱团取暖,村级财政的主要收入还是靠出租商业设施、厂房等,这种结构并不完善。”黄墅自然村所属灵湖村的党委副书记龚颖涛说,2017年10月,黄墅村启动以“多元森林•匠心黄墅”为主旨,围绕森林、农田、工匠和村庄四大板块,精心规划打造具有江南水乡气质和文化底蕴的田园综合体。
同时,黄墅村还通过成立“房屋租赁合作社”,先后租赁村民闲置房屋11户,改造建设成精品民宿、咖啡馆、农家乐、农家书屋、儿童之家、设计师之家等“造血富民”的一二三融合产业。
作为江苏省首批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单位,如今,黄墅村已呈现出“林深村落多依水”的乡村美景,成为了典型的太湖原生态村落。村里还在非遗传承方面持续发力,利用东北角的老旧厂房,改造提升为“匠心学社”,集中展示工匠文化,弘扬和宣传工匠精神、传统乡贤文化,吸引更多的年轻人传承和发扬传统手艺。据统计,黄墅村全村旅游年收入由试点建设前120万元增至2020年的45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增至40000元,是2014年的两倍。
苏州市吴中生态环境局一级主任科员王健说,除了生态治理方面,黄墅村还把生活、生产、生态三生融为一体,大力推动农文旅一体化融合发展,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来助推乡村振兴,让老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小长假期间,位于张家港保税区的香山景区游客如织。徜徉在曲径通幽的林荫小道,清风拂面,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不时闪现飞鸟、野鸭,让人心旷神怡。而这里的前身却是一处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让很多本地人绕道而行的地方,当地政府用了整整10年时间将其打造成了远近知名的网红打卡点。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香山南侧由于大规模开山采石,遗留下深度约30米、面积约300亩的宕口,同时周边分布着大型窑厂、采石场,以及数十家化工企业,对环境污染较大,生态遭到破坏。从2010年开始,当地全面启动香山生态修复工程,修复区面积约3000亩,涉及民房搬迁1358户、企业搬迁63家。
如今,经过10年持续生态修复,香山重获新生。目前香山景区的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正以每年40%以上的速度递增,去年全年入园人数达70万人次以上。同时,景区还大力推进全域旅游的发展,注册“江南香山”“香山湖”等特色商标品牌,不断加大香山旅游文化节、梅花节、樱花节等旅游活动推广力度,旨在增加吃、住、行、游、购、娱全产业链收入。
从破碎荒山到旅游胜地,香山景区的重生无疑是近年来张家港夯实生态空间,大力实施生态修复再造的生动注脚。据苏州市张家港生态环境局副局长秦国平介绍,近年来,张家港围绕香山、老沙码头、天生港、长明船厂等地块,因地制宜编制实施方案,实施生态修复面积1700亩。同时,编制完成通洲沙江心岛生态湿地总体规划,将通洲沙江心岛打造成为长江下游最富特色的原生态湿地岛。2019年底投资37.6亿元,启动实施“张家港湾”生态提升工程建设,将沿江9公里生产岸线全面调整为生态岸线,打造最美江海交汇“第一湾”。
近年来,苏州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塑造“绿色生态”城市品牌。2020年,苏州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4.4%,较2015年上升17.5个百分点,PM2.5年均浓度为33微克/立方米,较2015年下降43.1%,成为全省PM2.5浓度率先达到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城市之一。饮用水水源地年均水质达标率100%,长江及主要支流水质全部达到Ⅲ类及以上,太湖连续13年安全度夏;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群众满意率从2015年的81.7%上升到2020年的91.8%。目前,全市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46个、示范村46个,先后成为全国首批地级生态市、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首个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始终走在全国、全省前列。
(来源:江苏广电苏州中心站/施志鹄 编辑/沈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