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无锡市梁溪区迎龙桥街道湖滨社区党总支把开展“两在两同” 建新功行动与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有机融合,坚持居民需求为导向,探索“零式工作法”服务模式。先后开展了“服务为民,为民服务零距离”、“调解为民,矛盾纠纷零上交”、“解忧为民,亲情关爱零遗漏”等“零式工作法”,力促用社区自己的工作法解决基层事,真正让居民的“微心愿”实现“微幸福”。截止目前,社区共向社区居民征集意见98件,梳理出急需解决的热点问题23件,目前,66个问题已得到圆满解决。
服务为民,为民服务“零距离”
“小区内电动车飞线充电太危险,我们车库里看看能不能装点智能充电桩,每次给电动车充电都要拉很长的电线从楼上扔下来,不仅不方便,还存在消防安全隐患”。迎龙桥街道湖滨社区党总支“红领益家人”工作室热闹非凡,共建单位、物业公司、居民党小组长、居民代表围绕老旧小区消防安全治理各抒己见。
为进一步让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红领益家人”工作室早早就瞄准了建筑新村老旧小区电动车充电安全的议题上。建筑新村始建于七八十年代,小区内非机动车库不仅堆放杂物多,还存在私拉乱接及飞线充电等老大难问题。在社区党总支的引领下,共建单位、物业公司、居民党小组长、居民代表紧紧围绕电动车充电安全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就如何治理老旧小区这一难题提出自己的建议,停在楼道或路边飞线充电不仅阻碍通行更是极易引发火灾事故,还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大家提议制定电动车安全充电公约及安装智能充电桩民意调查问卷,集体互相交流后公约和问卷内容逐渐雏形初具。在场居民们纷纷表示,“老旧小区首要的就是安全,安全上有保障了居民住的才会更安心和舒心”。经公示及问卷调查后,大多数居民非常认可对机动车库安装智能充电桩,社区引导小区居民订立电动车安全充电公约,不仅规范约束居民电动车安全充电的理念,也为后期长效安全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已对3处试点非机动车库完成智能充电桩的安装,下一步将对车库渗水及墙体松动问题进行集中修复并完成智能充电桩的安装。
调解为民,矛盾纠纷“零上交”
“张先生!您先别急,先去您家看看情况咱们再做个判断。”在湖滨社区调解室里,网格员钱佳莹正在接受因家中生活污水管道老化破损而引起的邻里纠纷。
康馨苑小区,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造的老小区,由于管道年久失修,三天两头有居民来社区反映家中的生活污水管道出现漏水等状况,给自己和邻居带来生活不便。虽然,管道维护不是社区的“分内事”,理应由物业公司安排解决,但只要居民家中遇到类似的急事都习惯找社区解决。这不,康馨苑6号301的张先生找到了社区,反映大楼的生活污水管道破损,楼上一用水,家中就“水漫金山”,希望社区帮忙解决。社区专职网格员钱佳莹接到居民“求救”后,立马来到现场查看,并通知物业公司派专业人员维修。由于该楼道有几户住户的物业费常年不交,导致在管道维修费用上与物业公司产生矛盾,双方拒不让步。这时,社区就充当“老娘舅”,对当事人双方进行劝说调解,经过两天的调解工作后,居民与物业公司达成协议,居民答应交齐今年的物业管理费后,物业公司立马出资维护污水管道。
解忧为民,亲情关爱“零遗漏”
居民服务无小事,细微之处见真情。湖滨社区党总支经常深入开展入户走访工作,倾听社区居民“真声音”。在走访中发现,社区内的新市民人口较多,存在着一个相当普遍的问题,即新市民子女的照料问题。这些远离家乡的新市民孩子,跟随父母来锡后,由于父母忙于生计,没时间管教、照料他们,孩子们寒暑假的学习和安全是最令家长们担忧的,这一问题引起了社区党总支的关注。
为此,湖滨社区充分利用辖区资源,经过多次与辖区内教育机构协商共同建立了“关爱教室”。“关爱教室”为社区内新市民子女免费提供学习辅导,还增设了安全、法制教育课,帮助社区新市民子女健康成长,缓解了家长的后顾之忧。
梁溪区迎龙桥街道湖滨社区不断加强基层服务能力建设,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便民服务活动,努力为百姓解难事、办好事、做实事,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落地见效。与此同时,湖滨社区更应该用基层的“零式工作法”解决好基层事,让群众诉求有人听、有人管、有人帮,以实际行动践行好我为群众办实事,实实在在提升辖区百姓的安全感和幸福指数,真正实现“微心愿”向“微幸福”的嬗变。(来源:江苏广电无锡中心站/路明杰 通讯员 刘琦伟 陈继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