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你们,与我们风雨同“州”!援扬第四批医疗队员返程

2021年09月07日 09:12:53 | 来源:扬州发布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9月6日下午,驰援扬州的第四批医疗队员离开扬州。依依难舍的离别场景也已上演了多次,现场不少人笑中有泪。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送别时我们微笑,是因为一个月前,扬州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国家工作组的精心指导下,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下,特别是近5000名医疗、公卫人员星夜驰援、携手战疫,核酸检测、流调溯源、医疗救治、院感防控……把岗位当成战位,和扬州人民一起与狡猾、凶险的“德尔塔”做斗争,扬州疫情防控保持向好态势、进入扫尾阶段,正在向常态化过渡。

  送别时我们流泪,是因为这一个月以来,我们经历了遭遇战、阻击战、歼灭战,吃过多少苦、流过多少汗,战胜了多少困难和危险,默默存于心间。

  最深的水是泪水,最深的情是患难之情。

  省市领导先后专程为国家、省医疗专家组成员以及广大医务工作者送行,鲜花、掌声道不尽460万扬州人民对他们的感恩,说不尽对他们的谢意。  
 

  从“一根棉签”

  看核酸检测让疫魔无处遁形

  啊,张大嘴巴……”一个多月来,我们扬州人经历了若干次核酸检测。正是通过一根根小小的棉签,通过核酸检测这一最有效途径,找出病毒的传染源,迅速切断传播链、扑灭疫情。

  疫情下,要确保做到“应检尽检、不漏一户、不落一人”,仅靠扬州当地医护人员和检验人员无法完成巨大的采样和检测量。在省卫健委统一调配下,近5000名医护、公卫人员驰援扬州,其中一个战场就是核酸检测。

  他们勇敢无畏

  经历过若干次核酸检测,大家都注意到一个小小细节,小棉签在咽喉部扫一扫后,医护人员立即给自己的手做一次“消杀”。苏州援扬州核酸采样医疗队领队仵利军说,这样的动作每小时就要做到150次以上,我们要求医护人员要保护好自己,更是防止发生交叉感染。

  在现场,不少医护工作者的防护服背后都写着:淮安***、盐城***无锡***……地名加上人名,无声传递着一个信息:我们都叫苏大强,我们十三“太保”是一家人。

  (在治疗病区,他们一往无前。)

  徐州一位医护工作者的防护服上还画着“擒魔伏虎”,一股豪情和胆气就在检测现场传播开来。很多市民在抖音上看到这个画面时说,有他们在,我们就放心了,心就定了。

  他们坚强坚韧

  除了高温,还会遇到睡眠不足的问题。镇江市四院护理部副主任张营介绍,她带领的10名组员全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呕吐、头痛、出虚汗、手抖等中暑症状。为了不影响核酸采样进度,大家趁着中途休息的时间,想方设法快速“回血”:或长椅上打个盹、或席地而卧,有的队员干脆用冷水“激一激”自己……

  (来自镇江医疗队的队员,脱下防护服,全身都湿透了。)

  我们看了太多这样的场景:他们的脸颊被口罩勒出印痕、双手被汗水泡到发白……

  他们敬业担当

  特殊情况下,核酸检测还要上门去做。对象是封闭楼层的居民、行动不便的老人等,他们穿着防护服,要一层层地爬、一户户地做,这对于医护人员来说,无疑是体能和意志的考验。

  无锡市惠山区中医医院的谢莹莹,有一天下午她跑了38户人家后,累得全身虚脱。“当时感觉呼吸困难,在原地休息了10多分钟。”谢莹莹赶忙打电话给队友“求助”,另一个队员立即赶来替换,完成了当天采样任务,晚上8点才回到宾馆。

  与病毒赛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掌握与病毒作战的主动权。

  (她们来自无锡,负责扬州的核酸样本检测。)

  8月10日,一个转折点。金域医学响应省卫健委的号召,快速将两组新的“猎鹰号”硬气膜实验室投入扬州国际展览中心使用,这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移动实验室,日检测最高产能可达15万管,每天可检测150万人份,完成了疫情后期主城区四成的核酸检测任务。

  金域医学华东大区公共事务部总监张厚智是扬州人,这一次,他第一时间报名回家乡战疫。他说:“作为专业人员,我要来;作为扬州人,我更要来,为家乡作些贡献。”

  从一双“火眼”

  看“流调—隔离—再流调—再隔离”的工作闭环

  8月5日,扬州新增确诊病例58例。这一天,央视新闻专题《流调员的一天》,聚焦流调队员的故事,镜头记录了他们如何与时间赛跑,争分夺秒画出行动轨迹图来,精准锁定管控区域。其中,来自全省流调人员有245名。

  与病毒赛跑,必须快些再快些

  流调溯源是精准疫情防控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疫情期间,扬州上午公布确诊病例数,下午就会公布相关人员的行动轨迹。

  (七夕节,扬州市政府向所有女队员送来巧克力,图为来自苏州的流调队。)

  疫情发生以来,每个病例的流调信息是扬州人关注的焦点。

  8月4日下午1时许,一个流调小队接到任务要去核查一名新冠肺炎初筛阳性居民的行动轨迹。来自镇江的流调组队员耿静说:“流调至少要三四个小时,我们穿着防护服,有的队员中暑了。”

  因为要在当晚就出流调报告,时间有限,耿静他们来不及换下里面汗湿的衣服,刚回到办公室,就和另一组的流调队员一起核对轨迹。她说,4个小时出报告,必须快些,更快些。

  与病毒赛跑,必须坚持再坚持

  盐城支援扬州流调队队长薛浩回忆道,刚到邗江区疾控中心时,每天都在与病毒赛跑,仅能睡4个小时左右。

  他说,有一天深夜2点钟,一下子来了12个病例,我们立即请求其他组前来支援,5分钟之内全部到位,然后分组开展工作,一直忙到早上8点左右才完成流调报告,这时又有新的任务过来。

  (盐城组在隔离病房流调、研讨分析流调报告。)

  与病毒赛跑,必须耐心再耐心些

  帮助年轻病例回忆行程轨迹还好点,老人会困难些。”薛浩介绍,一些老人不会用智能手机,买东西用现金,一天跑了多个地方,但是很多时候,这些老人不记得自己做了哪些事、到过哪些地方。“这时候,我们就会和他们聊家常,或者把他们亲友找过来了解,再依靠公安的大数据,帮他们一起回忆行程轨迹。有时候听不懂扬州的方言,就用笔和纸来画下来,通过反复沟通,最终勾勒出他们的轨迹图。”

  与病毒赛跑,必须细心再细心些

  疫情期间,常州流调人员与患者、密接、次密接人员沟通,帮助他们精准回忆流动轨迹和接触人员,同时完成报告审查、修订、上报等工作。驰援扬州的常州流调队队长王亚龙介绍,虽然与确诊病例、密接等面对面地交流,风险大,但是他们却无所畏惧,只有细心更细心些,才能准确获得信息。

  江苏省疾控中心140余人组成的突击队紧急驰援扬州抗疫一线,开展现场流调等工作。他们以最快速度完成阳性样本全基因组测序、核酸检测、新冠病毒分型等工作。

  通过流调溯源,做到发现一个、隔离一个,形成“流调—隔离—再流调—再隔离”的工作闭环。

  (8月30日凌晨,在扬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连云港市疾控热线组工作人员与扬州公安一起解答、解决群众的问题。)

  从“一组数据”

  看“一人一策”的生命至上医治理念

来自徐州的医疗队员正在给病人做康复训练。)

  8月29日,一位九旬的老人从市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院——市第三人民医院转入康复,她对所有的医护人员竖起大拇指。

  四天之前,扬州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传来好消息,重型和危重型的病人全部清零。

  ……

  取得这些成绩的背后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战疫精神和医疗救治能力的体现。

  扬州本次疫情有一个重要特点——老年病例多,占比约40%,年龄最高90多岁,基础病多、合并症多,而且感染发生早、病情发展快。

  这个清零来之不易,凭借的是什么?

  (来自无锡二院的医疗队员。)

  我们有“定海神针”

  国家医疗专家组紧急驰援,为精准救治患者、有力有序做好我市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专业指导与技术支撑,精准施治,全力守护危重症患者的生命。在医疗救治方面,遵循集中收治的原则,所有病人集中在南京和扬州的两家条件最好的传染病定点收治医院。

  我们依靠“骁勇之将”

  全国精兵强将第一时间集结扬州。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工作组医疗救治组专家、东南大学副校长邱海波是我国第一批重症医学博士,曾参加非典、H7N9禽流感疫情、汶川地震、武汉疫情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抢救工作。邱海波说:“我们重症团队是有力量的,我们国家医疗团队是有力量的。”

  还有一批来自华西医院、中国医科大附院等全国近十位“国字头”知名医疗专家。他们中许多人有支援武汉的实战经验,他们把积累的经验和先进的理念带到扬州战疫前线,让每位患者都能得到高效、精准、精细的治疗。

  每天上午8:30,联合病案分析会准时召开,会议汇集多学科诊疗智慧。专家意见汇总后,由邱海波教授全面综合考虑,提出最佳治疗方案和处理原则,各医疗组遵照执行。医生、护士每天24小时坚守,中西医结合精准施治,确保每一个病人治疗方案适配,并随时调整方案,可谓“一人一策”精准施治。

  我们还能感受“医者仁心”

  江苏省集合了全省资源和力量投入到扬州,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一批批医疗救治团队先后进驻隔离病房,全力开展救治工作。

  (徐州医疗队员在病区。)

  在每一支团队进入隔离病区前,就把鲜艳的党旗挂进病区。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医疗队临时党支部,92名医务人员,其中50名中共党员,3名预备党员。该临时党支部书记汪莉萍说,我们8月11日零时出发,凌晨抵达扬州。当天,晚上进驻接管重症病区,24小时守护病人。

  一份坚定的信仰、一份火热的爱,一份使命和担当,无论是国家医疗专家,还是兄弟城市的医护人员,义无反顾地选择与扬州人民风雨同舟,携手前进。

  从“一个约定”

  看扬州人的感恩之情

  驰援扬州的医护人员陆续要离开了,临行前,他们收到了扬州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的一封信——《春风十里不如携手战“疫”的你》。

  信中有约:待到扬州重新恢复生机和活力,请你们故地重游,逛一逛守护过的这座城。460万扬州人民都是你们的“导游”,请你们好好看看瘦西湖的柔、大运河的波、蜀冈的明月清风、东关古渡的斜阳轻舟,请您好好尝尝三丁包的鲜、狮子头的嫩、扬州炒饭的香润爽口……待那时,二十四桥丹桂香,与君共赏明月夜。

  南通队员黄颖每每读起来,都不禁红了眼眶,“都是一家人,不说两家话,扬州有难,我们来了,现在扬州好起来了,我们也很开心!”

  临别前,所有支援扬州的英雄们都收到了这封信,还有一张扬州荣誉市民卡,可终身免费到扬州景点旅游。

  (8月9日中午,兴化市人民医院援扬核酸采样队的包婷为一位7岁左右的小朋友采样结束后,小朋友塞来一个袋子就走了。袋子里面都是甜品小零食,外面还贴个小纸条,写着“已消毒,叔叔阿姨们辛苦了”。)

  临走前收到了扬州送的礼物,特别暖心,都是谢馥春等扬州传统工艺,还有扬州世园会的吉祥物康康乐乐,我不会忘记在扬州的这段经历!”泰兴中医院急诊科护士长吴燕这样说。

  送行仪式上,扬州的市领导说我们也是扬州一员,相约来年烟花三月,我真的很期待。”张家港市二院的护士须华告诉记者,“等到疫情退去,我一定要带家人来扬州好好看看瘦西湖,好好尝尝三丁包,我们相约明年!”

  绿杨城郭,掩映着执甲逆行的身影;大江东去,道不尽家国情怀的深沉。

  这份感恩缘于深知他们的艰辛逆行。

  原谅儿子不能回家看您最后一眼!”8月20日早晨,南通市六院检验科主任张海云突然接到来自东北老家的噩耗,母亲在给外婆扫墓的路上遭遇车祸,不幸离世。张海云强忍着心中悲痛,含泪朝家的方向三鞠躬。

  淮安市二院的杨静说,在扬州抗疫期间,我们与当地百姓结下深厚友谊,志愿者严大爷怕我们身体扛不住,特意炖鸡汤送到采集点,希望我们补补营养。”

  扬泰本是一家人,家人有需要,我们必须上!”泰州靖江市人民医院护理部副主任于美告诉记者,得知我们来得匆忙,没有带行李箱,扬州靖江商会特意为我们准备了拉杆箱,扬州政府为我们解决了后顾之忧,让我们倍感温暖。”

  (方巷镇黄珏学校的初二学生曾芯艾专门为来自淮安的医疗队员绘制了12张感谢卡。)

  提到“医疗队”这3个字,连云港市援扬核酸采样队队长杨丽萍便充满了自豪。8月12日12点半,他们在高邮驻地接到通知,扬州主城区将进行第七轮核酸检测。大家迅速集结出发,没想到在距高速路口1.2公里处遇到堵车,得知外地“医疗队”驰援扬州后,一路的司机都主动给他们让路。

  临别前,来自徐州的卢姗写了一封信——《再见!扬州》,引起众多网友的关注。这封信字里行间都透着她27天与扬州人民一起并肩作战的深厚情谊和取得成功的喜悦和感动。

  还依稀记得有一天,两岁的孩子采完核酸后对队员说了句‘谢谢漂亮的姐姐们’,然后手举过头顶,朝队员们比了个大大的爱心,那一刻,心都被萌化了……”在信中,她说,感谢遇见,热情勤劳的社区工作者。感谢遇见,无私的志愿者。感谢遇见,团结有序的居民……相遇虽匆匆,但爱与感动是永恒的,感谢这个夏天,与你们特殊的邂逅。”

  谢谢你们为扬州流过汗、拼过命。”9月5日上午的送行仪式开始前,扬州市民季晓燕手持“欢送医疗队”的自制欢送牌,远远向援扬核酸检测队员表示感谢。

  你们的勇敢,扬州人民记下来了;

  你们的情谊,扬州人民记下来了;

  你们的大爱,扬州人民记下来了。

  (来源:扬州发布 )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