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网络支付方式越来越便捷,一些支付平台推出了“亲情卡”功能,将网络付款账号关联给亲属,亲属就可以无门槛无障碍地使用“亲情卡”付款,消费金额则从赠卡人账户中扣除。然而,一些不法分子却动起了歪脑筋,通过诱骗不知情的市民绑定“亲情卡”,伺机骗取钱财。苏州相城警方今天(9月6日)就发布了这样一起典型案例。
近日,苏州市公安局相城分局黄埭派出所接到市民彭先生报警称,发现自己的网络支付平台账户经常出现不是本人操作的消费。彭先生进一步查询发现,这些消费方式都是通过“亲情卡”支付,自己竟然和一个陌生账户绑定了亲情号。
彭先生告诉民警,去年11月,他在一家4S店里购买汽车过程中,中途销售员就将他的手机拿过去操作了。“中途说要买一个双保险,我微信里面没有钱。销售人员就说,他来帮我买,让我来代付这个钱。中途他就用我的手机操作了我的支付宝,把钱付给他了,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就成为了我的亲友。”彭先生回忆说。
接警后,民警经过研判很快就将销售员卓某抓获。据卓某交代,今年2月他在某次消费时就察觉到自己的支付方式是“亲情支付”,查看详情后发现自己绑定的是彭先生的账户,但是他在使用“亲情卡”付款后,彭先生并没有发现,于是便抱着侥幸心理继续使用。
半年多来,卓某以小额消费的形式多次转走了彭先生账户上2500多元,直到最近彭先生报警,卓某这才意识到了自己的行为已经涉嫌盗窃。目前,此案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警方介绍,“亲情支付”功能还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成为诈骗的新手段。一种情况是诈骗分子通过非正规渠道获取受害人网购记录及联系方式等信息,冒充客服与其联系,以商品有质量问题可以退款等为由,引导当事人按照要求在手机端开通“亲情支付”实施诈骗。
另一种情况是诈骗分子谎称兼职刷信誉必须通过“亲情支付”刷单支付,诱骗受害人开通该功能。一旦受害人给对方开通“亲情支付”并设置足够额度,对方就可以直接使用其买单,无须得到当事人确认。
警方提醒广大市民,大家一定要注重保护个人隐私,尤其是支付密码不能随便泄露给他人。当办理业务需要操作手机时,尽可能不要让手机离开自己的视线,以免发生不必要的损失。一旦发现上当受骗,应留好相关证据,及时报警。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王德俭 通讯员/张书凝 编辑/高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