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又从农户手里流转了50亩地,种植规模扩大到180亩,我估算了一下,一年下来毛收入得有个50多万。”年过60的陶学文是镇江句容文学家庭农场的场主,他说,没想到自己在这个年纪还能干成村里的“种粮达人”,圆了新型职业农民梦。
陶学文原是句容市宝华镇仓头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年轻时,他和村里的其他男劳力一样常年在打零工,随着年龄的增长,打工干不动,工作也难找,只好又回村打拼。在句容农机部门和仓头村委的支持下,陶学文开办了“文学家庭农场”,由句容市宝华镇仓头村强民稻米专业合作社提供全面技术支持。
强民稻米专业合作社由村两委创办,采用“村社合作”模式运营,近年来,合作社在句容市农业农村局的扶持下,着力探索“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新方式,延伸“一条龙”农机服务链,拓展“一站式”综合农事服务,开辟了地方农业“规模化生产、产业化运作、机械化服务”的发展新路径。
陶学文在创业之初,缺少资金购买农机,合作社一次性给他提供了几万元的现金,并为他贷款作担保;不会育秧,合作社给他提供优质秧苗,并手把手指导育秧技术;农机损坏修不了,合作社就提供上门维修服务……在仓头村,像陶学文一样,在合作社的帮扶下走上致富道路的农民不在少数。村民樊帮开既是入股社员,又是退伍军人,在部队就学过驾驶。合作社负责人得知这个情况,就邀请樊帮开来开拖拉机。樊帮开给自己算了一笔账,每年除了租金、分红,开拖拉机还有劳务费,“一年收入五六万块钱,还能照顾到家里,比在外打工强多了。”
经过多年发展,合作社里除了村民,还吸引了年轻的农业工作者。“这里土地、机械、人工等配套齐全,具备做科研试验的所有条件”,来自安徽阜阳的90后研究生李中华,跟随导师在南京农业大学与合作社共建的农业科研试验基地做了3年研究,毕业后就留在了基地工作,并准备在仓头村常驻,“我打算扎根仓头,把所学所得应用到生产实践上,做一名新型现代农民。”
今年6月,在句容农机部门的全程指导下,合作社新建的“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正式投入使用。中心建有2700多平方米的“两库两间两室两中心”和1条标准化粮食烘干、储藏、精米加工包装生产线,拥有水稻生产耕、种、防、收完整的机构设备。目前,合作社已承包、流转土地面积达1100亩,农机年累计作业面积达26000亩,全程机械化及综合农事服务年收入300多万元。针对如何最大限度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农业生产价值、保障土地收益最大化的问题,合作社蹚出一条农机社会化服务全覆盖、适度规模经营的新路子,已示范带动6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辐射1700个农户,推广服务面积达11037亩,农户的收入平均递增达15%。2020年,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达107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万元,村集体总收入达150万元。
仓头村是句容推进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发展成效的一个缩影。据了解,“十四五”期间,句容将建设省级“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4个、市级“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15个、特色农业机械示范基地9个、智能农机装备应用示范基地1个,逐步形成配套齐全、全程作业、服务全面、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来源:江苏广电镇江中心站/柳放 通讯员/张云 吴亚云 朱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