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从“零”开始!离离暑“疫”散,袅袅凉风起,防疫+养生这样做丨小苏说

2021年08月23日 09:13:36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离离暑“疫”散,袅袅凉风起。今天是处暑节气,熬过酷暑的苦夏,迎来一个新的秋。经过持续一个月的努力,江苏疫情防控呈现趋稳向好的态势。8月22日0-24时,扬州迎来了本土确诊病例零新增的好消息!截至昨天,南京也已连续10天本土确诊病例零新增。我们的城市,正在慢慢苏醒,慢慢恢复活力。

  宋代诗人苏泂曾写下“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白头更世事,青草印禅心。”的诗句,描写开启凉快天气的惬意与珍贵。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处暑过后,秋意渐浓,气温由炎热开始向寒冷过渡。对于小苏来说,没有什么比一座城市的平安健康更加珍贵。暑气渐渐消退后,我们要如何养生保健?面对既狡猾又凶猛的Delta毒株,作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这个时期我们又该怎样做好防疫措施?

   处暑◆习俗 

  处暑在日常生活中起到的意义,就是提醒人们暑气渐渐消退,天气由炎热向凉爽过渡,要注意预防“秋燥”。处暑的民俗活动很多,如吃鸭子、放河灯、开渔节、煎药茶、拜土地公等。

  在江苏,当属吃鸭子了。处暑吃鸭子的习俗由来已久,在北京地区和江苏地区最为流行。老鸭味甘性凉,做法也五花八门,比如烤鸭、白切鸭、荷叶鸭、百合鸭、啤酒鸭等等,不但味道鲜美而且还能防治“秋燥”。“七月半鸭,八月半芋”,古人认为农历七月中旬的鸭子最为肥美营养。处暑这天,在江苏地区,做好鸭子菜要端一碗送给邻居,相互间表达美好的祝愿,正所谓“处暑送鸭,无病各家”。

   处暑◆养生 

  处暑时节,虽然中午依旧热,但是早晚凉,昼夜温差较大,“一场秋雨一场凉”的气候特征明显,这个时候饮食上要润一点。夏季开始真正意义上向秋季过渡,气候逐渐干燥,人体的肺气相对旺盛,而中医认为“肺气太盛可克肝木,故多酸以强肝木”。因此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避免燥邪伤害。如银耳、百合、莲子、蜂蜜、芹菜、菠菜、芝麻、豆类及奶类。适宜的膳食有芝麻、菠菜、豆腐、百合莲子汤等,有补肝益肾、开胸润燥、益气宽中、安神养心的功效。

  处暑后,许多人容易感到疲乏,就是老百姓常说的“秋乏”。出伏之后一直到处暑节气,是天气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经过昼长夜短炎热的盛夏,很多人都有睡眠不足的现象,特别是老年朋友。此时如果不改变夏季晚睡的习惯,“秋乏”更容易出现。比较严重的睡眠问题可以尝试中医调理。要减缓“秋乏”,建议大家睡眠尤其要充足,最好比平时多增加1小时睡眠。另外,还要加强锻炼,如早晚散步、做操、爬山等。

   处暑◆防疫 

  对于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和存活,有这么一种说法:新冠病毒生性喜寒,气温越低,存活时间就越长。据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凌锋介绍,新冠病毒有喜冷怕热的特性,这是大多数呼吸道传染病共有的特性,比如流感等,冬春季高发,夏季发病人群减少,呈明显季节性特征。这也是全国各地“进口冷链食品核酸检测阳性”等新闻频频出现的原因。

  病毒确实喜凉,但传染性也会受到影响,低温确实会延长新冠病毒在环境中的存活时间,但不等同于就是“温床”。新冠病毒的最外面有一层蛋白质的壳,蛋白质在高温、酒精、乙醚、强酸环境下会发生变性,从而阻止了病毒膜蛋白与细胞膜发生融合的可能性,使病毒很快就会处于完全失去生物活性的状态。反过来,低温并不能使病毒结构中的蛋白质变性,而只是根据温度降低的程度,起到一定抑制病毒活性的作用。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研究员表示,新冠病毒在环境温度在-1至-10℃可存活数周到数月不等。但是,任何生命体都有自己的耐受温度,尽管病毒能够耐受低温,但复制和繁衍能力也会逐渐下降,只是能力不会消失而已,对于新冠病毒也是如此。

  面对这样的情况,普及疫苗接种、提升免疫率是关键。四季循环,寒冷的天气终将过去,待明年天气转暖,病毒的活力会出现先增强而后被抑制的情况。因此,疫情防控丝毫不能放松,更不能寄托于气温回升。最有效的手段仍然是在落实好各项疫情防控的措施基础上,普及新冠疫苗接种,提升国民免疫率,最终战胜新冠病毒。

  别让一时松懈毁了所有努力。和小苏一起谨记“防疫”三字诀:莫大意,不隐瞒,戴口罩;手卫生,少聚集,多通风;巧出行,一米线,打疫苗。夏尽有秋,凉风有信,在这一年之中最美好的秋高气爽时节,愿你所念有回音。

  (我苏网综合自: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百度百科、光明网、浙江健康教育、中国科协科学辟谣平台)

  编辑/程梦青,视频/宋梦真 王紫轩,设计/邵静娟,配音/柠檬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