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控“疫”线:居民自拍视频 记录江宁禄口最大小区1万多人的“战疫生活” | 我苏特稿

2021年08月12日 17:27:08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编者按:

  博恩花园小区,是南京禄口街道最大的小区,自7月20日这一轮疫情发生以来,这里便成为了疫情的“暴风眼”。7月21日,小区开始进入封闭状态,23日彻底封闭。在二十多天的封闭生活里,小区居民向我们发来无数个艰难而又动人的生活片段,揭开了这个高风险小区在特殊时期的每一个日日夜夜……

  我苏网讯(记者/杨艺 视频文案/杨艺 剪辑/宋梦真 海报设计/张恒枫 视频配音/李士杰 通讯员/刘凯)8月9日,小区楼栋长李士杰起了一个大早,盘算着今天的物资发放工作,两颗包菜、八颗青菜,萝卜四个,土豆、洋葱各六个,外加五斤猪肉。这些物资需要维持整栋楼65户每户家庭一周的生活,马虎不得。十一点准时发放,按时间段喊相应楼层下楼,一手盯着手机消息,一手递着包菜,三个小时,两点四十,全楼的菜发放完毕。这还不算完,随后,少不了邻居们在微信里自主调剂,人少菜多的,主动分给人多菜少的,李士杰,则继续上上下下,充当着邻里间的信使……

  这一天,距离7月23号南京禄口街道博恩花园小区封闭,已经过去了17天,小区的街道上“门可罗雀”,取而代之的是微信里热闹的“厨艺大赛”和宅家趣闻。

  20天前,没人想到,这个交通便利、禄口最大的小区,将在这个夏天迎来足不出户的“疫时生活”。也没人想到,素不相识的居民们在特殊时期汇聚到一起,自发组织起来,成为小区的中坚力量,让一切重新走上正轨。

自告奋勇——上岗 

  博恩花园共两个片区,7147户,两万余人,东边是翠屏城高层公寓,一街之隔是别墅区奥斯博恩庄园,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离软件大道、机场高速只要20分钟,交通优势叠加优质的小区环境,吸引了一批IT青年和机场工作人员。20日禄口机场发生聚集性疫情后,博恩花园“首当其冲”,居民的生活被迫按下了“暂停键”。

  当晚连夜检测核酸,偌大的小区、密集的人口成为了引发问题的根源,突然有一万多人需要排队核酸检测,现场聚集、混乱、人手不够,到次日清晨,还有人在排队。

  7月21日一早,官方消息发布,禄口机场工作人员检出17例阳性。小区开始封控,只留一南一北两个口,一进一出……

  焦躁的情绪在空气中蔓延。此时,47岁的老住户、法律从业人员陶赟和几个热心邻里坐不住了:与其坐等安排,不如行动起来。先是询问社区需求,然后发动居民微信群内报名,陶赟犹记得,“好多人报名,我们一个个问情况,最终选择了打过疫苗且身强体壮的。”第二天,首批80、90后为主的30人志愿者团队到核酸检测点报到了。

  陶赟给大家排班,上午、下午、晚上,三个时段自愿报名,不少小年轻直接表示,可以连班倒。帮助社区工作人员维持秩序、做好登记工作、分时段通知居民,刚刚封控的万人小区,核酸检测有了秩序。与此同时,每栋楼选出的楼长开始挨家挨户地摸排人口……

  由于小区内有较多禄口机场从业者,23日下午,小区被调整为疫情高风险地区,翠屏城113栋,奥斯博恩141栋居民全部进入封闭管理状态,封控措施再次“加码”。“当时很多人还不清楚状况,更别提采买等提前准备。”住在奥斯博恩片区的刘凯回忆起那天的状况,许多居民家中食物短缺,老人更是面临着药物、食物的双重问题。

  紧急调配后23日凌晨,第一批2000份包菜等物资到达博恩花园小区。此时,临危受命的陶赟发现,手头的摸排表格派上了用场:高层3071户在户,别墅700户在户,楼栋长基本已各就各位,菜能按需分配了!

  傍晚七八点,封闭后的第一批物资终于发了下去。不少居民还主动出让物资给有需要的邻里。

实践摸索——创新

  一面是严加封控,一面是紧急筛查。7月24-26日,一墙之隔的翠屏城被查出六例新冠肺炎患者,27日,原先居住在奥斯博恩别墅区的毛某宁在扬州确诊,与此同时,整个小区查出多例新冠肺炎阳性病例,形势眼看着严峻起来。尽快建立志愿者、住户名册,申请防疫物资,解决居民用药、看病……在越来越多的需求之下,微信里志愿者报名的“接龙”信息越来越长。

  “自己‘当家做主’,团结起来,就能解决些问题,让小区运转起来。”陶赟说,这是大多数志愿者朴素的愿望。11000余名居民由280名志愿者“包干到户”“服务到家”,志愿者分成三大组别,核酸检测组、物资保障组、应急小组,轮番上阵。高层和别墅区分别有一个志愿者分队总负责人,下辖四大片区负责人,一个片区负责人统筹10个楼宇,每个楼宇还有楼栋长,楼栋长下还有两三名自愿者。别墅区的御壁轩、御景轩、御涵轩、御凯轩也各有负责人,负责轩内几十栋居民。信息收集自下而上,政策传达自上而下,一个结构清晰的志愿者队伍成立了。

  不断地试错、总结,一系列用于保障居民“疫时生活”的机制,在志愿者的“实践”中摸索出来。封闭中上门检测核酸的医护人员,曾在“九曲十八弯”的别墅区里为了找路“叫苦不迭”,“敲了这家门,说你们不是才检测过吗,几个小时下来,一半还没检测完。”现在,各轩的居民志愿者领着医护人员上门,“熟门熟路,内一叫,配合上门敲门,检测时间缩短了四五倍。”

  再比如,李士杰担任楼长的113栋,为了电梯内相互不见面,创新地实行了垃圾分时倒;酒精等消毒用具楼层内公共区域摆放;所有倒完垃圾的居民,需在内自觉回复“垃圾已倒,某楼层已消杀”,每天如此。

  疫情笼罩之下,志愿者们不断变化又创新的工作形式,在小区各楼宇内“开花”。“这是我不曾想到的。”陶赟告诉记者。

  上传下达之间,几乎所有志愿者都养成了微信消息第一时间回复的习惯。一位患有肾结石的老人,半夜发消息给楼栋长,楼栋长第一时间传达给应急小组,当即社区急救车上门接人……人多难管的小区的短板,在志愿者的奔走之下逐渐填平。

相向而行——力量 


  年轻的志愿者们守护了熟悉而又陌生的脸庞,要说最难的是什么?一是高温闷热,要时刻保持冷静、耐心,二是防护服加身带来的人与人间的距离感。四片区负责人,94年的楼栋长李士杰花了很长时间去培养这份信任。

  开始防疫消杀时,有不少人不理解,有位老爷爷指着他们说“小题大做、制造恐慌”,他耐心地和大爷解释,告诉他防疫的基本知识,并教他使用微信,以便在里回复消息。“大爷会用微信的第一时间便给我发来了一长串感谢信息,那一刻,我感觉,被需要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这个微信名“李万三”的年轻楼栋长,告诉记者,他想像传说中的富商沈万三那样,有能力帮助很多人。

  不久后,这位大爷又急切地找到李士杰,说自己卡里的两万元钱“不翼而飞”,并把自己的手机密码都告诉了他,李士杰仔细查询了各项记录,找到了原因:被小孙子玩游戏偷偷充值转账走了,于是帮着报警处理……在那以后,大爷成了这个94年楼栋长的粉丝,逢人就夸“小伙子不容易”,还带头在里捐款捐物。

  考虑到很多女性需要生理期用品,又不好意思对自己提出,为了避免收费统计带来的尴尬,李士杰索性自费买了两箱卫生巾,放在一楼大厅,让大家免费自取。于是,小区里越来越多人喊他“万三总”。

  以心换心,消失的是偏见,收获的是信任,隔离服面罩后面闪亮着邻里们最信任的眼神。甚至那些曾闹过别扭的邻里,到最后无不成了“万三总”的拥护者。李士杰妻子怀孕六个月,1502的邻居主动告知自家密码,让他上门取肉;见物资里没有鱼,1204的邻居送来自家冰箱里储存的鱼,2903送来自制的萝卜丝丸子、2002送来青菜……排队核酸检测时,见是楼栋长的怀孕媳妇儿,有人上前搀扶,并把自己的凳子贡献出来……

  点滴的感恩回馈,让李士杰感受到“以爱助人”的价值。“邻里们现在就像战友一样,整个楼栋也仿佛是一个寨子,大家相亲相爱。”

  封闭隔离日复一日,微信群成了唯一的“乐园”。

  “哪位兄弟儿借个烟,不然只能‘烟屁股’挑一挑了!”

  “昨天,熊孩子半夜溜出去跑步被城管送回来了。”

  “谁家有辣椒酱,放一楼,我一单身汉就指着天天下面条了。”

  “一早醒来,我家门被封住啦,是隔壁,封错啦!”还有朋友圈厨艺大赛,晒狗晒娃大赛以及阿姨们宅在家制作出的抖音视频:“葫芦娃”手中的葫芦,蹦出了志愿者……

  手机屏幕上传递着欢声笑语,连带着诸多“哭笑不得”的宅家趣事,疫情之下不慌不忙、平和有序的“战疫生活”,给所有人平添了许多力量。在志愿者为绳结编起的邻里网络中,高风险区之一的博恩花园扫去阴霾,人们翘首企盼着“解封”后的日子。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