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人”端木银熙:稻田里播种金色希望 | 江苏最美人物

2021年08月11日 11:54:56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编者按:

  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一位楷模就是一座精神坐标。我苏网联合江苏城市频道《江苏最美人物》栏目组,推出“江苏最美人物”系列专稿。奉献基层的共产党员、创新创业的时代先锋、扎根一线的能工巧匠、平凡岗位上的奋斗者……我们将持续讲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型,记录江苏各行各业的杰出人物和动人事迹,呈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及“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中不断涌现的江苏力量、江苏作为。


  “岁岁丰收常熟田”,江苏常熟,是历史上有名的江南鱼米之乡。田地丰收的背后,离不开千万农民的辛苦劳作,也离不开农业科研人员的潜心研究。在常熟,有这样一位老人,年过七旬仍活跃在水稻育种一线,他就是常熟市正高级推广研究员端木银熙。50多年来,他潜心培育杂交晚粳稻良种,先后育成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稻新品种;为实现农民增收,26年间往返常熟、三亚两地培育水稻新品,被“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称为“真正脚踏实地的育种家”

  不忘初心,实践创新杂粳新品种

  研究水稻育种技术的初心,源于端木银熙的亲身经历:“我们这代人经历了不少艰苦的过程,曾经连温饱都不能解决。我很小就立下决心,要培育出一些好的品种,提供给农民种植,解决温饱问题。”水稻育种,追求的不仅是产量高,还要米质好、抗性好,这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为了更好地研究这门科学,初中文化的端木银熙决定自学农业知识,每天早上5点到7点是他学习的黄金时间,从不间断。从1984年6月开始,他花了6个春秋的时间,换回了一张大专文凭。

  光有知识还不够,不断实践和试验才能让优质稻种落地生根。对水稻育种来说,试验室就是水稻田,脚下有泥,才能心中有数。一顶草帽、一双长筒雨靴、一身布衣,稻田里留下了端木银熙潜心研究的身影,这一站就是五十余年。2000年,在端木银熙和同事们的不懈努力下,杂交粳稻新品种“常优1号”在江、浙、沪、皖、鄂五省市十多个实验点试种。到了2003年,这个品种已经通过国家审定并在全国推广,实现了我国杂交晚粳技术上的重大突破。他的“常优”5个杂粳组合更是创国内同类型杂粳选育速度之最,并得到了袁隆平院士的肯定:“短短十几年时间就育成5个杂粳组合不简单,人家二三十年没有做到的,你们做到了。”

  扎根稻田,一年要过两个夏天

  对于育种人来说,时间是除技术外的另一大难题。培育一个常规品种需要8到10年,杂交品种时间还要更久。为了加快水稻育种进程,1995年,端木银熙带领的育种团队来到海南,进行“南繁加代育种”工作。通过在南方冬繁收获的种子,带到北方早春播种,这种 “南繁北育”的方式,不仅增加收到的产量,还提高了水稻的抗病性。从此,从每年的11月到次年的4月,水稻种子和育种人一起,开始了年复一年的南来北往的旅行

  2021年3月,去年11月从常熟带到三亚的水稻已经进入抽穗扬花期,74岁的端木银熙一如既往地来到三亚为杂交水稻授粉。3月的三亚,白日最高气温已达到30多度,而就在出发前十多天,端木银熙的眼睛刚刚动过手术,还没过医生叮嘱的休息期。下午一点半到两点是水稻的开花期,而试验田里用于水稻杂交的小袋子每天有700多只。每隔5分钟,端木银熙和徒弟就要头顶烈日,在炎热的水稻田里为杂交水稻授粉。由于长年在高温高湿的野外工作,长期保持同一个姿态观察稻种,他患上了严重的颈椎炎、眼神经混乱和面部痉挛症,但他仍坚持亲自下田、亲手授粉、亲身测产。

  退而不休,引领青年不断前行

  辛苦耕耘了一辈子,端木银熙仍不想停下前进的脚步。对育种人来说,更好的品种总是在下一个。2011年10月18日,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熟分中心成立,这是国家杂交水稻领域第一个研究杂交粳稻的专门机构。虽然早就过了退休的年龄,但“育成一个抗性好、制种产量稳定在400公斤的突破性品种”的梦想,驱使着端木银熙继续在岗位上坚守。他的理想与激情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个进到农科所的年轻人。

  “年轻人是育种的未来,国家需要他们。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要靠我们不断创新。我们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的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在端木银熙的带领下,常熟的育种团队已经从最早的3、4个人,成长为现在老中青相结合、有着13名科研人员的育种团队。迄今,常熟农科所先后育成“太湖粳系列”“常优系列”等共计37个水稻新品种。至2020年,育成的水稻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约7000多万亩,增产粮食20.6多亿公斤,增加社会经济效益约30亿元。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一切的根本。一个品种的成功,背后是一个科研团队数十年的努力。深耕农业,退而不休,端木银熙用实践播种金色希望、传承攻坚克难、勇于创新的育种精神。近日,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决定授予端木银熙同志江苏“最美基层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我苏网编辑/刘静 王宇婧(实习);素材来源/江苏城市频道《江苏最美人物》栏目组 《苏州日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