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读书会·人文地图| 反间与纵横(一)

2021年08月05日 12:52:32 | 来源:江苏广电荔枝读书会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太史公的记叙

  在遥远的战国中期,中原大地上涌现出一批被称为“策士”的人,他们凭借机谋巧辩游走于列国之间,或持“合纵”之道,或行“连横”之策。后世称之为“纵横家”,最为代表者有二:苏秦和张仪。

  我们先从《史记》的记载来了解一下苏秦的生平。

  苏秦字季子,周王城雒邑人,曾求学于鬼谷先生的门下(鬼谷子大约是一名隐居的饱学之士,也是诸子中身份最为神秘之人)。起初,苏秦曾有过失败的游学经历,因此遭到了家人的嘲讽。

  (苏秦)乃夜发书,……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踵。……期年,揣摩成。(《战国策·秦》“苏秦始将连横说秦”)

  《阴符》相传是姜太公所流传的谋略之书。苏秦攻读十分刻苦,困倦了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鲜血直流到脚后跟。这个故事后来也成为发奋学习的典范。

  苏秦学成之时,秦国正因商鞅变法而骤强,严重威胁到山东六国。于是,苏秦先后向燕文侯、赵肃侯、韩宣王、魏襄王、齐宣王和楚威王进行游说,阐述“合纵抗秦”的主张。

  所谓“合纵”,即若干个较弱的诸侯国相联合,共同抵抗某个强国的策略。东齐和西秦是当时的两个“超级大国”,夹在二者之间的三晋(赵、韩、魏),以及北边的燕国都较为弱小。它们的地理位置呈纵向分布,故其联盟名之曰“纵”。

战国七雄形势图

  六国合纵首要在于三晋,三晋的关键又在于赵。苏秦对赵肃侯的说辞也用力最深:

  秦之所畏害于天下者莫如赵。然而秦不敢举兵甲而伐赵者,何也?畏韩、魏之议其后也。然则韩、魏,赵之南蔽也。……诸侯之地五倍于秦,料诸侯之卒十倍于秦,六国并力为一,西面而攻秦,秦破必矣。……莫如一韩、魏、齐、楚、燕、赵,六国从亲以畔秦。令天下之将相,……通质、刑白马以盟之。……诸侯有先背约者,五国共伐之。六国从亲以摈秦,秦必不敢出兵于函谷关以害山东矣,如是则伯业成矣。(《战国策·赵》“苏秦从燕之赵”)

  译文:天下诸侯以赵国最为秦之心腹大患。但强秦为何不敢举兵伐赵?是因为害怕韩、魏绝其后路。所以,韩、魏就是赵国的南方屏障。……六国的土地加在一起是秦国的五倍;六国兵马总数是秦国的十倍。因此,如果六国齐心协力向西进攻,必能打败秦国。……不如化零为整,六国将帅在洹水汇合,互相交换人质、斩白马相约结盟。……中间如果有谁背叛盟约,则其他五国可共同对其讨伐。六国一旦联合起来,秦国肯定不敢东出函谷关威胁我们。这就是我们的霸业所在。

  这段话阐明了合纵的整体规划步骤:一、以抗秦为主旨;二、以三晋联合为中心和起点;三、六国同盟。秦攻其一国,则他国同抵御之。如有背约者,则他国同讨伐之。

  苏秦的提议获得了六国的一致认同,很快达成合纵协议。苏秦被封为“从约长”,兼佩六国相印,终于到达了他的人生巅峰。

  但是,合纵的基础极不稳固。当抗秦压力减小,六国间的利害冲突就会爆发出来,从而不断产生裂痕,最终导致同盟的崩溃。六国合纵的次年,秦国为破坏纵约,派策士公孙衍拉拢齐、魏,共同伐赵。苏秦不堪赵侯的压力,请命出使燕国以报复齐国。一场声势浩大的合纵行动瞬间冰消瓦解了。

  苏秦在燕国的时候,有一桩丑闻被曝光出来:苏秦与燕易王的母亲,也就是燕文侯的夫人有私情。对于这件事,燕王虽未怪罪,苏秦却始终无法自安,因而再度出使,成为燕人安插在齐国的“内应”。

  苏秦“欲破弊齐而为燕”,竭力劝说齐湣王将去世的齐宣王风光大葬,又让齐湣王大建宫室苑囿,以满足其骄奢之心。苏秦的间谍工作可谓尽心尽力,齐王也愈加信任。然而,顺风顺水的形势下却埋藏了祸患。

  齐大夫多与苏秦争宠者,而使人刺苏秦……苏秦且死,乃谓齐王曰:“臣即死,车裂臣于徇于市,曰:‘苏秦为燕作乱于齐’,如此则臣之贼必得矣。”于是如其言,而杀苏秦者果自出,齐王因而诛之。(《史记·苏秦列传》)

  译文:有齐国大夫为了与苏秦争宠,派人刺杀了苏秦……苏秦临死前,对齐湣王说:“臣死后,请大王下令车裂我的尸体以示大众,并宣告:‘苏秦是燕国派来的奸细,在齐国阴谋作乱。’这样就能抓到凶手了。”苏秦死后,齐湣王依法施行,刺客果然主动自报家门,齐王因此杀掉了他。

  苏秦没能看到燕国最后的成功,将死之时,尤能设计为己报仇,其才智可见一斑!吕思勉先生说,苏秦之才“实为战国游士之冠,而亦为吾国外交家第一流”;惜秋先生认为:“苏秦是政客,而不是政治家。他是以利禄为出发点,而不是以政治理想为努力目标,……可是他苦学有成,足为我们青年学子取法的意义,仍然是很大的。”

  苏秦被反间以死,天下共笑之,讳学其术。然世言苏秦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夫苏秦起闾阎,连六国纵亲,此其智有过人者。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时序,毋令独蒙恶声焉。(《史记·苏秦列传》)

  译文:苏秦行反间工作而死,成为天下的笑柄,大家都不愿谈论他的学说。现在流传的苏秦事迹多有差异,很多时间不对却雷同的事情都附会到他的身上。苏秦以一介布衣,能促使六国联合,定有过人的才智。我把他的记载按时间排列记录下来,就是为了使他不只是蒙受恶名。

  太史公虽然肯定苏秦的才学,但显然对相关史料的“多异”头疼不已,始终无法确定真实情况,只能“列其行事,次其时序”。

  那么,苏秦的生平果真如《史记》中所写的那样吗?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