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84年前,慷慨激昂的《黄河大合唱》奏响了抗日救国的嘹亮战歌。
滚滚黄河浪滔天,抗日部队挺进黄河边……84年后,巨幅国画《东渡东渡》回溯着那段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
忆往昔东渡黄河 纵情谱写嘹亮战歌
人们不会忘记:
1938年底武汉沦陷后,25岁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在前往第二战区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东渡黄河。他亲眼见气吞山河的奔腾磅礴、惊涛骇浪中的奋力拼搏。黄河船夫的英勇粗旷,纤夫号子的纯朴号吭,激情抒写了一部壮怀激烈的新诗篇……
从法国留学归来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已在延安鲁艺任教的音乐家冼星海,欣然谱曲并亲自指挥《黄河大合唱》:“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
一首以黄河为背景的红色歌曲在延安奏响,中华儿女在国家民族危难之际迸发出声声怒吼!
一部伟大的民族交响史诗传唱近百年,成为振奋民族精神的嘹亮战歌。
看今朝东渡黄河 豪情挥就宏篇巨作
84年后的今天,以表现保卫黄河全民抗战重大历史题材的巨幅国画《东渡东渡》,生动展现在我们眼前——
6月27日,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美术作品展》,在首都北京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隆重开展。
在这座以中国共产党党史为主线、全景展示百年征程的宏伟展馆中,由江苏省国画院画家贺成、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贺兰山联袂创作的巨幅国画《东渡东渡》(3米X 5米),为我们穿越时空再现保卫黄河大进军,揭开烽火年代的浩瀚画卷——
滚滚黄河浪滔天,抗日部队挺进黄河边。
风尘仆仆奔驰路,八路军急行军到眼前。
最近处:彭德怀副司令手持望远镜眺望前方,士兵们背包武器落定登船。头戴草帽、毛巾的船工意欲奋力击楫摇桨;
第二艘木船上,任弼时、邓小平、左权端坐船前。朱德总司令双手叉腰,镇定自若从容指挥。一名指战员举步船首、一位参谋正俯看怀表,另一位参谋低头拟写电报。坐在船尾的警卫员面对马灯,身背红绸军号司号员的背后是救生备用水葫芦。
头戴羊白肚毛巾的老舵手,流露出等待开船命令的急迫目光;
再看后面的情景:
尘烟中大部队来自远方,岸边官兵们挥汗奔忙。
骡马运输重武器,骑兵纵队待命出发。
踏上民工铺就的木框门板,推着架子车赶着小毛驴,人声鼎沸前呼后拥,正将山炮、辎重武器推运上船。
两名士兵双手端枪、手持红旗屹立船头,两匹黑白相拥的战马鬃须飞扬;壮士吆喝迅速划桨,羊皮筏力破黄河浪;
这真是:
抗日烽火狼烟起,战马嘶鸣军旗扬,波涛汹涌怒拍浪,整装待发万军船……
似听见:
“黄河在咆哮” 怒吼震撼, 《黄河大合唱》响彻两岸……
学党史东渡黄河 采风体验孕育佳作
著名画家贺成介绍:2018年8月由中宣部、中国文联、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启动的“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政治意义重大、党史意识明确、史诗观念鲜明,是全国美术界规模最大总动员、积极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实践。中国美协2018年开始筹划组织专家全国征稿,自己就主动报送国画选题,为艰巨繁重的绘画任务而认真努力。
“起初您为何选择东渡黄河的抗战题材?”记者提出这样的疑问。
“我在20世纪70年代就曾去陕北写生采风,体验生活四十多天。我去过延安、南泥湾、桥儿沟鲁艺,瞻仰过中共七大会址和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住过的窑洞。步行沿着延河水,乘兴登上宝塔山,画过枣园和保育院。当年住十里铺睡老乡炕头,我爱喝小米粥,还会唱《三十里铺》、兰花花曲调,信天游、榆林小曲、《黄河号子》、《东方红》、《陕北道情》等陕北民歌……”
一部旋律一段记忆,高兴时就唱起《南泥湾》、《高楼万丈平地起》。也许这就是红色经典的魅力,足以见画家对黄土地的特殊情意。
贺成《枣园的灯光》
万千话语展思绪,聊起耳熟能详的《黄河大合唱》画家心潮起伏,激发起“扬我风貌、壮我国魂”的创作意图……
为准确把握党史、军史里程碑创作主题,充分展现“东渡黄河”这一抗战重大题材,已是古稀之年的画家贺成和43岁的贺兰山在2018年11月,踏上了去陕西黄河流域写生采风、亲身体验的新旅程。
驱车前往黄土高原,以河为界看晋陕峡谷壮美景色。左岸山西省,右岸陕西省,风云气象感慨万千……
九曲黄河滚滚东流,奔腾不息。黄土地是我们的“根”,海内外炎黄子孙的“母亲河”。正是在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流域,才孕育出几千年灿烂的历史文化和伟大的民族精神。
晋陕峡谷下段为一泻万丈的黄河壶口瀑布,末端是龙门。左岸龙门山与右岸梁山隔河对峙形势险要,两岸断崖绝壁犹如斧削刀劈。龙门,昔日连接晋陕的古道渡口,如今铁路公路桥梁通畅,现代化建设让旧貌变新颜。
画家贺成在黄河岸边写生
一路驱车艰辛劳顿,画家贺成和贺兰山终于到达目的地——陕西韩城。来到当年八路军东渡黄河旧址,并登临凤凰台红色革命教育基地。
郁郁青松高山仰止,巍峨耸立的纪念碑,给人以强烈的时空震撼。
画家贺成、贺兰山在八路军东渡黄河出师抗日纪念碑前合影
历史背景——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卢沟桥事变,企图以武力征服中国。全国人民抗日怒潮奋起,中国共产党推动促成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8月下旬颁布《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发出全民族抗日作战的动员令。中央军委发布改编命令,将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
1937年8月下旬至10月上旬,八路军总部及其下辖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120师(师长贺龙,副师长萧克)、129师(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约3万余人,在朱德总指挥率领下,用40多天时间由驻地三原、泾阳、富平等地经蒲城、合阳、白水、澄城等地出发,在地理位置特殊、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且有利大军渡河抗日的韩城县芝川镇黄河渡口陆续完成渡河任务,进入山西省荣河县(今万荣县)境内,奔赴华北抗日前线。
据史料记载,当年毛主席详细查阅地图和相关史料,认为地处陕西省韩城县芝川镇的黄河古渡口,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黄河河面宽阔,水流湍急宛如天堑,不仅阻挡日军攻入陕西,我军部队东渡也非易事。芝川古渡为八路军东渡黄河最佳地点,即可避免从陇海与平汉铁路东进北上造成与日本侵略军正面交锋的危险,也有利于八路军在敌后开展独立自主游击战新局面。
为此,深思熟虑的毛泽东于1937年8月17日分别致电朱德、彭德怀、任弻时强调指出:“红军为安全计、为隐蔽计、为满足晋绥渴望计,决走韩城渡河,在侯马上车,到大同集中,再转至怀来、蔚县、决不走平汉路”。“红军开动必须走韩城”。中央洛川会议讨论一致同意毛主席的主张,形成了东渡黄河出师抗日的英明决策。
为欢送八路军奔赴前线抗日,韩城县成立了各界人士欢迎八路军筹委会,负责接待欢迎各项事宜。沿途公路各村镇搭牌楼,刷写张贴标语,爱国师生、群众夹道欢迎八路军。韩城县各界抗敌后援会组织举办募捐活动,以支援八路军东渡黄河出师抗日。
中共韩城县委配合县政府在黄河渡口征调了100多条渡船和千名船夫,在八路军部队到来之前集结编队,精心做好东渡准备。当时天气连续阴雨道路泥泞,群众就把自家木板或门板搭在船边,以便战士登船上下。
1937年9月25日,从韩城渡过黄河进入华北战区的八路军115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指示临危出征,配合第二战区友军,用首战平型关大捷的事实,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为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八路军东渡黄河出师抗日,是八路军奔赴抗日前线的重要里程碑,是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使命的生动实践。
八路军东渡黄河出师抗日纪念碑高12米,宽12米,有“双十二”事变促进国共合作、八路军东渡黄河出师抗日之寓意。由三片高大挺立的竖向碑体和八个船型基座组成的纪念碑,寓意当年东渡黄河的八路军三个主力师(115师、120师和129师)。碑体中的红色曲面金色党徽,和三个碑体结构紧密相联,寓意由党统一领导的八路军三个主力师,奠定了扬帆东渡的八路军和八年抗战的胜利基础。
基座托起的横碑如一幅展开的历史画卷,上刻有萧克将军题字“八路军东渡黄河出师抗日纪念碑”, 左右两侧刻有“1937” “1945”字样,横碑中部安放着花岗岩雕成的红军八角帽,表达人们对浴血奋战、英勇牺牲的革命将士缅怀之情,寓意1937年9月扬帆东渡的里程碑将永载史册。
黄河万古流,中华千秋碑。
一座雄伟壮观的英雄纪念碑,记载下八路军东渡黄河的峥嵘岁月。
一条10公里宽的芝川段黄河,又传诵多少百姓民众拥军抗战故事?
大写意东渡黄河 笔墨情筑浩然凯歌
重温初心、东渡黄河的艰辛之路,既是瞻仰追寻前辈足迹的具体行动,更是升华思想、淬炼心灵、坚定理想信念的铸魂之旅。
一件件饱经沧桑的革命文物,记录了一段段感人肺腑的红色故事;
一个个继往开来的难忘瞬间,是披荆斩棘、砥砺奋进的历史见证。
画家贺成、贺兰山通过看展览听介绍,翻阅历史书籍、深度学习体验、通过前期写生积累素材、为后期创作工程铺垫清晰思路——
贺成老师向我介绍:“时间不等人啊,我和贺兰山一回到家就马不停蹄进入紧张创作状态。写生素描稿、图片资料要筛选整理,创作草图画了一张又一张。构思不成熟,推翻再重来。不同人物的形象刻画塑造、东渡黄河的气氛场景描绘,都必须符合那段激情燃烧的战争年代!”
画家贺成、贺兰山站在特别定制的铁架阶梯上绘制巨幅画作
2020年初,父子俩全力以赴挥汗如雨画初稿。家中墙面平铺五米宽、三米高的大尺幅宣纸,在上作画需要借助特制的铁架阶梯,每天反复登高上下。对于七十多岁的贺老师,可谓不轻松,确实够劳累!
画面中百余人大阵势,形象动态表现各异。父子俩自做模特,分别摆造型亮姿势,当角色渐入佳境……
选素材百里挑一,构思时凝神静气,作画时悬腕执笔。炭笔勾勒轮廓,毛笔线条精细。人物分类组合,虚实关系处理。墨色渲染赋彩,烘托氛围布局……
创作过程才思泉涌,其中不乏迷思烦恼。有分歧争议、需探讨论证,丝毫不影响父子俩情感递增。精益求精只为一个目标:准确把握党史、军史里程碑创作主题,体现伟大的建党精神!
画家贺成还告诉我:有一首《抗日将士出征歌》,歌词中“今番渡得黄河来,要把敌人消灭净”,就是以芝川镇黄河渡口为故事谱写。当我想起那段雄壮旋律,就为国画创作倍增动力!
画家贺成、贺兰山前期创作的素描稿之一
三个月的日以继夜,完成煞费苦心的第一稿。虚心听取党史顾问和中国美协派遣专家的点评意见后,画家贺成、贺兰山在前期基础上继续修改, 11月又认真绘制了第二稿。
画家贺成、贺兰山前期创作画稿之二
参考历史照片素材,塑造更完满的八路军将领形象
屹立船头的八路军指战员
舵手稳掌船舵,船工严阵以待
整装待发的八路军指战员
写人——
《东渡东渡》画作中塑造的150个人物形象,从高级将领到指战员、普通士兵,从舵手、船工到百姓民工。
条条木船满载目光坚毅的将士整装待发,看舵手稳掌舵、抛锚工严阵以待、艄公屹立船头观察水情,观之顿生敬意。
从形象外貌到内在个性,从前后层次看虚实分明。分门别类的人物关系,紧张忙碌与沉稳刚劲的动静对比,细微刻画的传神写意,突出表现了典型人物生龙活虎、刚柔相济的“雄魂秀魄”,奔赴战场敢打必胜的“精气神”!
写景——
抗战历史大背景下的特定环境,云蒸霞蔚层峦叠嶂,水流湍急黄河奔腾。
升腾的烟云,翻卷的漩涡,惊涛浊浪激流险滩,正是:远近层次大场景,节奏韵律大布局。
传统山水画的皴擦点染,水韵色彩交融晕染,苍劲厚拙的笔墨技艺,展现出磅礴气势浑然一体的天然画卷。
从2018年11月去黄河采风,到2021年3月《东渡东渡》巨幅画作完成,历时28个月。艺术创作艰辛磨合,今朝终于如释重负。画家贺成、贺兰山联袂创作的《东渡东渡》送去北京参加全国建党百年书画展活动,受到有关领导、专家学者和参观群众的一致好评。
2021年第7期《美术》杂志刊登的《东渡东渡》和画作中的朱砂印章“热血中华”
84年前东渡黄河,
奏响抗日救国嘹亮战歌!
84年后东渡黄河,
再现建党精神磅礴凯歌!
今天品读巨幅画作《东渡东渡》,可见丰富中见微妙,豪放中见静逸,开阔中见奇崛。我鉴赏画家的功力:挺拔之笔锋、流畅之线条、滋润之泼墨、浓厚之色调,优美之造型。气势堪称博大,意蕴待你寻觅!
奔腾黄河的壮美雄浑,抗战军民的群雕塑造、家国情怀与山水精神的自然融合,犹似《黄河大合唱》、《保卫黄河》旋律再响起,构成对天地人新境界的视觉震撼力……
阳刚大气见精神 雄风豪情写人生
《东渡东渡》画作的成功,开创了画家“直面人生,拥抱时代,创新笔墨”新高度。在贺成几十年的人物画、山水画创作轨迹中和重大书画展活动中,从画家一批战争题材画《前夜》、《马背上的歌》、《青青河边草》、《铁马冰河》、《运河之队》、《召唤》、《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运河两岸是我家》、《太湖深处》、《八路军总部雄姿》里,可感知其厚积薄发之艺术成就,领悟其超越时空之梦幻理想。
追寻其红色文化基因的深刻印记,足以见坚守初心、倾注热情的笔逐神驰、墨邃道远,绘就出稳健豪放、意韵交融的华彩画卷。
贺成《前夜》
贺成《铁马冰河》
贺成《召唤》
贺成《青青河边草》
贺成《马背上的歌》
贺成《运河两岸是我家》
强魂魄初心弥坚 舒双臂再攀高峰
“特别祝贺您的大作《东渡东渡》成为全国建党百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的最新成果!” 在画家工作室,记者表示由衷的钦佩之情。
“84年前,革命先辈东渡黄河挥戈出征,用鲜血生命铸就了抗日战争里程碑。在今天,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伟大的建党精神鼓舞我再攀高峰!”
“这项工程是打造新时代文艺的主题示范工程,必须创作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传世精品,这是一名老党员的责任和义务。”七一前荣获“光荣在党五十年”纪念章的老画家贺成自豪地回答。
贺成老师德高望重,对他的深入采访可用一段话概括:成功来自创作情感,艰辛努力踏实饱满、无愧历史重任担当。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
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上,我们将亲手描绘凝聚新力量、创造新辉煌的宏伟画卷。
始终坚持守正创新理念的贺成老师认为:必须“强魂魄——东方文化之内核”,“舒双臂——构建文化新高峰”。在坚持文化自信、弘扬正能量的艺术创作中,我们期待更多凝聚中国价值、中国精神的好作品!
文/黄志毅
贺成简介
贺成字古扬,号山父,斋号“后飞庐”,工作室号“无涯山房”。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江苏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江苏省国画院人物画创研所原所长、江苏省艺术专业高级职称评审委员、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原理事、人物画艺术研究会会长、江苏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江苏省红十字基金会理事、江苏省华侨书画院常务副院长。2002年被全国政协选为“江苏十大优秀画家”。
艺术作品以中国画人物画为主,兼工山水、花鸟、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和国际、省内外大型画展并获奖。《支农列车到山村》在1975年全国美展中作为优秀作品最高奖,《民间疮痍 笔底波澜》获全国第二届青年美展三等奖,《马背上的歌》获1993年中国画大展一等奖,《前夜》获首届江苏美术节金奖,并参加全国九届美展。《欢乐望果节》获江苏省“5.23”美展金奖、全国优秀奖,参加全国十届美展。大幅作品《竹林七贤》、《渭城曲意》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唐人马球图》陈列于香港特首办公楼,《共和之光》获2007中国百家金陵画展(中国画)金奖。2010年创作《欲与江山共娇》参加江苏美术精品工程,评为精品。
贺成先后在南京、北京、香港、澳门、台湾及澳大利亚、美国、日本、韩国举办个展、联展。2005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贺成画展》。中国美术馆、中国画研究院、日本名古屋博物馆、中南海、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等机构均收藏其作品。
传记载入《中国现代书画界名人大观》、《中国美术家辞典》、《中国美术年鉴》、《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东方之子》等辞书。出版有《贺成画集》多部、《访欧画集》、《怎样画仕女》、《飞庐片羽》诗文集及《贺成自书诗词选粹》。画家贺成注重艺品、人品及诗书画的全面修养,致力于现代人物画探索和风格的升华,为弘扬“新金陵画派”作出重大贡献。
贺兰山简介
贺兰山(贺戈箫),1975年9月出生于江苏省徐州市,2003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国画系,师从周京新教授,获美术学硕士学位。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国画系副主任、副教授。
1997年荣获江苏省第四届体育美术作品展银奖、全国第四届体育美术作品展、当代中国工笔画大展“优秀作品奖”。1998年 南京艺术学院98届毕业生创作优秀奖,江苏省首届美术节中国画大展铜奖。2001年 “新江苏画派 七彩世纪中国画大展”铜奖、高等美术院校中国画新秀作品展“黄宾虹 金华奖”。2001年、2002年 陈之佛奖学金;2002年 “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六十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江苏展区铜奖,2002年全国中国画展。2003年荣获 “国际孔子文化杯书画大赛”金奖。2004年荣获“现代都市水墨画展”铜奖、全国“圣地杯”书画大赛优秀奖、全国艺术院校青年教师优秀国画作品大展提名奖 、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上海展、江苏展;2005年 “自然风 江浙沪新锐画家邀请展”、“翰墨精神 青年国画家邀请展”、“视觉惊艳——2005上海青年美术大展”沈柔坚艺术基金奖、 “学院前后(贰回展)—优秀青年国画家作品展” 、 江苏省美术馆个展、第六届全国体育美术作品展、黎昌第三届青年国画年展铜奖;2006年 “新锐上海2006—优秀青年艺术家邀请展”、“文人主义——实力派青年国画家提名展”、第四届全国法制宣传中国画大展二等奖;2007年 “殊途——70水墨优秀艺术家邀请展”、首届中国美术教师艺术作品年度奖入围奖 、“聚焦70后——水墨状态展”、“两京之间——中国水墨大展” 南京爱涛艺术中心、中国百家金陵画展(中国画)”金奖(合作)、“水墨精神—学院派画家水墨邀请展” 、 “2007相约长白山 当代中国画名家作品邀请展”、第一回“中国书道” “中国水墨”中国画学术提名展;2008年获2007年度“上海市优秀文艺人才奖”(政府奖)、“数风流人物——2170中国画展”、“学院在线—中国‘生于70年代’水墨画家2008’提名展”,被评为“中国画坛70后20杰”,获“江苏省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美术作品展”创作奖(最高奖)、“意象江南——当代新锐艺术家水墨作品展” 。
出版著作:《贺兰山画集》、《艺术阵线》专集、《21世纪有影响力画家个案研究——贺兰山》 、《中国书道——水墨平台》专集《共和之光》。
2013-2014年曾任教于美国肯塔基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