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眼”中的鼓医人:主动请战 坚守职责

2021年08月03日 14:13:24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记者今日(8月3日)获悉,7月25日,南京鼓楼医院麻醉手术科根据院党委的统一部署,连夜组建医疗支援分队,分别赶赴玄武、鼓楼、建邺各社区核酸采样点,同时派出由21名医护人员组成的应急支援分队,前往南京国际博览中心的“火眼”实验室,与省市各大医院抽调的科研人员、医护人员一道,参与全市核酸采集样本的检测工作。

  参与“火眼”实验室工作的全体人员均按要求集中住宿、集中通勤、集中工作,他们所面对的不仅有繁重的检测任务,还有无法言说的与家人分别的纠结。

  但是,自从到达“火眼”实验室的那一刻起,全体参与工作的麻醉手术科医护人员,无一例外的表现出“服从命令听指挥”“舍小家为大家”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态度。“职责所在,义不容辞”成了每一个人心底共同的信念。

  在“火眼”实验室,麻醉手术科每一位成员都尽职尽责完成着各自工作,我们时常被医护人员们的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所打动……

  同一个战壕的“战友”

  他叫吴晓,是麻醉手术科的一名男护士,一位才华横溢、人见人爱的小帅哥,会唱歌、会画画,走到哪都有崇拜的粉丝。去年支援武汉抗疫,他手绘的一张宣传画成为经典。

  吴晓的爱人陆妍也是一位护士,在鼓楼医院泌尿外科工作。这次医院组建应急分队,吴晓和陆妍都毫不犹豫地请战出征,年长的同事关心吴晓,“夫妻俩都投入战斗了,家里可就没人照顾了,孩子怎么办?”“职责所在,义不容辞。”这是吴晓的回答。

  这两天,吴晓在国展中心紧张培训,为即将开始的“进舱”做准备,他的爱人陆妍也已到达南京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参与对确诊病例的救治。

  小夫妻俩一个在城东的“小汤山”,一个在河西的“火眼”,中间隔着的不仅是将近40公里的物理距离,还隔着职责担当带来的纪律约束,可这难不倒吴晓,他在闲暇时刻会对着手机屏保上妻子和女儿的照片凝望许久,每天也总会用一句动人的“土味情话”给爱人送去问候,“我们是同一个战壕的战友,我们的岗位虽不同,但我们的心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新婚燕尔的“俏新娘”:让我去

  当同事们还在津津乐道讨论方亚的婚礼时,却未曾想到,会在“火眼”应急分队的队员名单里看到她的名字。满打满算,方亚结婚还不足一月,本应该享受新婚的甜蜜,科室也考虑到这一点,希望方亚能够留守在医院继续做好本职工作。但方亚却很笃定地表示:“我刚结婚,没有孩子要照顾,我没负担,当然是我去。”方亚的丈夫是鼓楼医院泌尿外科的医生孙逸凡,作为一名医生他非常理解并支持新婚妻子的决定。

  方亚每天在微信里都会给丈夫报平安,结尾总不忘加上一句“职责所在,义不容辞,我爱你。”

  你的父亲 我们来照顾

  王玉琴是麻醉手术科的业务骨干,父亲已90多岁。安顿好老人之后,便第一时间报名参加“火眼”实验室应急支援。就在王玉琴全身心投入工作的时候,深夜里的电话响起,得知父亲发热,在这个敏感的时候,王玉琴的心一下子就提到了嗓子眼。

  消息很快传回科里,护士长立即商量好了照顾王玉琴父亲的办法——由同事们轮流照看。现在,王玉琴的手机上每天都会收到让人安心的消息,护士长会将老人的情况、饮食起居的细节,一一发送到她的微信里。知道了父亲的状况,床前还有如此尽职尽孝的“女儿们”,王玉琴打心眼里感激,感谢的话有千言万语,最后都凝结成彼此理解并深深懂得的“职责所在,义不容辞”。

  感人的故事远不止这些,被大家称呼为“恂姨”的张恂是科室里的老大姐,也是党龄最长的党员,队员们遇到什么问题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找恂姨”,张波、吴晓、沙莎、蒋美玲他们协助着张恂全力做好队员们的组织保障工作。

  出征的每一位医务人员都时刻牵动着后方同事的心弦,得知前方需要的抗疫物资后,第一时间安排人员送达,给前线的同志们吃了一颗定心丸;定期开视频会议,在了解大家的工作与生活的同时,让前方奋战一线的同志们充分感受到温暖。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邓曦 郑伟 通讯员/华薇 吴茜 王春霞 编辑/高若婷)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