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面前,我们就要像一把伞,为群众遮风挡雨撑起一片天,这样,才能不辜负一名共产党员、一名转业军人的光荣称号。”7月26日下午,结束在河南省6天5夜的抗灾救援,连云港赣榆公益应急救援队王振全和他的队友们回到了赣榆,对欢迎他们胜利归来的各界人士这样说。
今年31岁的王振全,2007年12月入伍,201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19年12月转业,成为连云港市赣榆城市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的一名职工。“当时转业回来,我就想寻找一个公益组织,加上我有一定的救援经验,体力也还可以,于是就申请加入了赣榆公益应急救援队。”王振全说。“这一晃一年半过去,我已经是救援队老队员了。”
河南极端暴雨引发严重水涝灾害后,凭着职业的敏感,7月20日,赣榆公益应急救援队紧急发出通知,按照自愿参加的原则,准备组队奔赴河南抗灾救援。王振全第一时间报了名,和另外12名队员一起,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这场处处艰险的抗洪战斗之中。
7月21日上午,赣榆公益应急救援队确立“自身安全就是救援 自身危险就是添乱”的行动宗旨,制定应急预案,明确分工,整理物资装备,并协调该区应急管理局向各队员所在单位发函说明。当天下午2点,救援队一行13人携带救援、通讯、照明多种装备和各类补给,踏上了救援之路。
当天夜里10点多,他们到达了救援力量比较薄弱的巩义市,迅速开展救援工作。接下来从21日到26日,在当地指挥部的指挥下,他们先后在巩义市、新乡市辉县市多个镇村开展救援,共救出受灾群众2000多人。
洪水湍急,被困群众危险,救援队同样面临着危险。刚开始救援,由于对险情估计不足,救援险象环生。22日那天,在巩义市米河镇镇区的一处道路上,多处水流汇集成河,到处都是漩涡,螺旋桨起不到作用,救援队员们只能推着满载群众的救援艇在水中前进。突然一名队员没抓住把手,被洪水冲倒,幸亏身边的队员反应快,一把抓住了他。为了防止救援艇侧翻,队员们和群众商量,决定全部下艇,一起抓着救援艇前行,最终把他们都护送到了安全地点。
救援工作,最难的就是老人、孩子、病人。这几种情况,王振全都遇到了。特别是许多群众宁愿被困着也不愿离开灾区,无形之中增加了救援难度。
一位年近70岁老大爷和老伴被洪水困在房顶,王振全去接他们的时候,他们就是不走。特别是老大爷,看着院子里被淹死的四头牛,推着老伴说:“要走你走吧!”接着流着泪对王振全说:“这些牛是俺贷款买的,现在牛死了,让俺用啥来还贷款。还有这地方、这房子是祖辈传下来的,要死俺就死在这儿。”
危急时刻,时间就是生命。王振全压住心头的急躁,耐心地开导他:“大爷,房子没了可以再盖新的,钱没了可以再赚。儿孙都在外面等着您团聚。您不走,他们会很担心的,到时他们再返回来找您,大家都有危险,您不考虑自己也得为儿孙们考虑啊!这人没了可啥都没啦!”经过王振全和老伴半个小时的劝说,老人终于从房顶下来上了救生艇。
热血男儿,满腔热情,靠的就是精神的力量,这种力量让他们争分夺秒,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抗洪救援之中。队员们两人一组一艇,一老带一新,相互交替开展救援。为了解决睡眠问题,在救援回来的间隙,队员就找个可以坐下来的地方,眯一会眼、打个小盹,然后再投入到紧张的救援当中。在这次50多个小时的救援当中,王振全算了一下,有效的休息时间加在一起只有4个多小时。
王振全和他的队友们希望,在未来公益救援的道路上,能够有更多的爱心人士、专业人员加入进来,为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无私的服务。
(来源:江苏广电连云港中心站/吴斌 仲启飞 通讯员/王国强 刘芳兵 编辑/俞思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