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诗词里的党史故事 | 阮宪铣《中国扶贫第一村》

2021年07月27日 16:41:14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点击收听▽

  福建省宁德市福鼎县赤溪村被称为“中国扶贫第一村”,“家家竹木屋、顿顿揭锅难”曾是它的真实写照。1984年,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从这里起步。2020年,看到赤溪村翻天覆地的变化,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阮宪铣写下了《中国扶贫第一村》诗篇。

  翻开1984年6月24日的《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了一封读者来信《穷山村希望——实行特殊政策治穷致富》。这封信的作者是时任福建省福鼎县委新闻科科长王绍据。当年,他深入基层调查,徒步35里山路到达赤溪行政村,再攀登16里的崎岖小道,来到赤溪村下面一个畲族群众聚居的下山溪自然村。看到破烂不堪的茅草屋和面黄肌瘦的村民,他被深深震撼了:

  当时村里是非常贫困,它是挂在悬崖峭壁上面,没有像样的一块土地,穿的都是破破烂烂的,吃的都是苦菜、地瓜丝,小孩子都光着屁股,甚至连鞋穿都没有,非常贫困。感到我们作为一个新闻记者,应该有责任要如实反映情况,所以说就把这个事直接寄到《人民日报》社去了。

 20世纪80年代下山溪自然村的茅草屋

  这封信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1984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全国扶贫开发工作就此启幕,赤溪村因此被称为“中国扶贫第一村”。

  这一年,全国各地给下山溪村寄来粮票、油票、布票和现金,福鼎县也免除了下山溪村的征粮任务,并为村民送上羔羊和柳杉树苗。不过,就地“输血”式扶贫并没有让村民生活改善。原赤溪下山溪大队队长李先如:

  这个苗木长不上去,羊也不行,嘴巴会烂。这个两件事,好事给我们,我们都失败了,当时就想了,很无奈了。

  1995年,下山溪村实施整村搬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筹措25万元,为22户88位村民建起两层砖木结构房子。尽管住房改善了,但是,村民们还得回到10多公里外的峡谷去耕作贫瘠的山坡地,大部分人依然啃着番薯过日子。到2009年,1700多人的赤溪村有800多人外出打工,贫困发生率仍高达40%。

 2009年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赤溪村“中国扶贫第一村”称号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精准扶贫”,党中央作出“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的承诺,拉开新时代脱贫攻坚序幕。赤溪村陆续被列为省级开发扶贫重点村、全国旅游扶贫试点村、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试点村等,获得一系列扶贫政策支持。2013年,全长20.5公里的牙城至赤溪公路建成,打开了村庄的山门,赤溪村开始蝶变。茶叶和旅游,铺就了赤溪村的脱贫致富路。

  滴水穿石,久久为功。如今,赤溪村青山环绕,林木滴翠,是全国闻名的小康示范村。2017年底,赤溪村所有贫困户全部脱贫。2020年,赤溪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127元;村集体收入达215万元。赤溪村党总支书记杜家住:

  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我们赤溪村还要深入挖掘乡村的特色产业,引进乡土人才,把各项事业做好,带动老百姓增产增收。

 2019年1月10日,福建宁德赤溪村,回乡创业的大学生正在给客人沏茶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赤溪村的历程是全国扶贫的一个历程。从“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立足国情,把握减贫规律,出台了一系列超常规政策举措,构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一个又一个村庄犹如赤溪村一般,“和国家一起翻天覆地波澜壮阔”,在广袤的农村大地脱胎换骨、焕然新生。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备注:文中部分录音及图片来自福建新闻广播。
(系列融媒体产品《红色诗词里的党史故事》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出品,江苏广播、大蓝鲸App采写制作)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