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山北麓,运河悠悠,不负青山,方得金山。在无锡前洲,充盈着绿色发展的脉动和气息,绿色发展的探索和实践不断上演。前洲街道以“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为中心,将“陌上花开”融入锡澄大绿心,把“绿色+”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奋力谱写着山清水秀宜居宜业的锦绣篇章。
治理河道,创造百姓“绿色福利”
水,是乡村的灵性所在。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黄沧浜地区的河道水质令人唏嘘。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物质不断丰富,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垃圾也日益增加,所带来的是对河道的持续污染。水草遍布、河水浑浊,很多上了年纪的村民,站在河道边上往往会感叹:“从前水清鱼跃的景象一去不复返了。”
一条河的水清岸绿,离不开整个“清水活水”体系。在乡村环境治理中,铁路桥村委联合街道有关部门,将河道内的垃圾、绿苔进行了彻底的清理。精心设计,打造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的河道景观,让河道美景逐渐成为令人心旷神怡之处。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铁路桥村努力建设“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河道,打造人民群众的美好家园。黄沧浜对沿河景观有十分独特的要求。如今,农民耕作地被保留、划分,让河道周边看起来清爽、有序。原生态的自然风貌,让人有一种置身田园的从容感,玉米、黄瓜等原生态的农作物,也不由让人眼前一亮,不禁让人忘记生活的匆忙,收获难得的安静。
黄沧浜以水系沟通和水生植物种植相结合的自净生态链,确保了良好的治水成效,让人们看到了生态环境保护得如此完美的新农村。老百姓追求的新生活,也足以折射出前洲街道整体治水的“绣花”功夫,“绣”出了绿水青山的细腻美丽。
转型升级,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成为网红,就有流量”。美丽乡村建设也需要有流量,在惠山区,有这样一个人人争相来打卡的“网红乡村”。
在乡村环境改善方面,如何避免网红景点成为明日黄花,成为重点考量的事项。在按照受众喜好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前洲街道也在积极寻找能够长期支撑环境改善的有效举措。最终,明确以观光种植为基础,为康养小镇建设埋伏笔的建设思路。这片田园花海,就是前洲街道对原有农田闲置地改造提升的成果,更是葑庄所在的万里村对环境持续改善的结果。
如今,占地200多亩的葑庄“田园花海”,已经成为了周边人们的休闲好去处。百花盛放时,如同打翻了调色板,色彩丰富,让人赏心悦目。整体环境的改善,让特色花海有了更扎实的存在基础,也让前来游玩的游客总是能感叹上一句“不虚此行”。那些来了之后便在朋友圈推荐葑庄的朋友们,从心底里给万里村的闲置农田改造和环境整治投上了认可票。
改善环境,打造居民“宜居乡村”
较差的乡村环境,不仅影响乡村的面貌,更会降低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为改善蒋巷的生态环境,社区两委班子带领群众,巡查社区各个点位,积极开展整治工作。经过多方努力,不仅改变了过去脏乱的环境,也极大激发了广大群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蒋巷社区还被评为了无锡市美丽乡村示范点,成绩的背后,是社区对蒋巷的系统规划。
当美丽乡村建设的春风吹到蒋巷时,人们的脸上开始出现了久违的笑容。为了真正发挥治理的效用,前洲街道积极统筹,高效规划,以不破不立的姿态,投入到乡村环境治理工作之中。在“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理念指导下,当地克服重重困难,用卓有成效的举措,凝聚村民共识、打造宜居环境,也为后续环境保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没有了垃圾堆成山,取而代之的是滨水景观的亭台楼阁。“环境好了,住得舒心”,这是大家的同感。有居民说:“村里环境好了。住在村里,就好像住在景区一样。”话语中洋溢着享受和满意。
这样的改变,一直在发生,并且仍在继续。在蒋巷,大家都愿意成为村容村貌保持的参与者,他们互相提醒,也互相监督。对于他们来说,宜居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关系到垃圾怎么扔、车怎么停、民生如何保障的实际问题。居民们住得开心、住得舒心,可谓真正打造了居民的“宜居乡村”。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前洲街道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积极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始终为民办好事,办实事。如今,前洲的乡村,正在不断从 “一片美”向“整体美”,从“外在美”向“内在美”,从“一时美”向“持久美”提升升级,以“绿色”为底,绘就青山、绿水、蓝天,勾勒出宜居宜业宜游的幸福家园。(来源:江苏广电无锡中心站/路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