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阳台看世界 “黄码”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我苏特稿

2021年07月26日 14:49:08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你还绿着吗?”

  这几天,南京人见面的常用问候语从“你阿核酸啦?”变成了健康码的颜色问题。

  据权威发布,7月10日至20日进出过南京禄口国际机场的苏康码黄码人员,一周内实施3次核酸检测阴性者可以恢复绿码。

  “黄码”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我们采访到四位经历过健康码由“绿”转“黄”的人员,来看看他们的故事。

  “我还和家人朋友开玩笑,说自己已经变成‘小黄人’,不再是‘绿巨人’了。”

  贝拉|江苏媒体从业人员  

  7月14日进入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并停留两个小时采访,23日晚间发现健康码变黄。

  由于职业原因,我可以接触到大量防疫相关讯息,免受信息差的影响,同时也相信自己日常防疫做得很好。在发现健康码转黄时,我还和家人朋友开玩笑,说自己已经变成“小黄人”,不再是“绿巨人”了。远在外地的我妈也并没有安慰我,反而哈哈大笑,还说她还第一次见到黄色的健康码。

  转黄以后,一切都在按照流程进行。

  我第一时间打电话给社区网格员报备,社区也为辖区内的“黄码”人员建了一个通知群。为了安抚紧张情绪,社区将这个群的名字命名为:“黄码群,大家稳住别慌”。每天群里都会发布当天核酸检测、居家隔离通知,大家也很自觉地用接龙形式报备核酸检测情况。

  我的网格员小田,在获知我健康码转黄后,发微信询问过我家中是否缺少生活用品和食物,如果缺少生活必需品,让我及时联系她,她会安排无接触配送。

  其实,我并不是完全没有紧张和疑虑。在经南京禄口国际机场人员定点核酸检测点时,看到前来做检测的“黄码”越来越多,我会担心交叉感染的问题。为了自我保护,我基本上会选择晚上检测人群较少的时候去做核酸。目前我即将进行第三次核酸检测,但由于隔离原因,我究竟如何检测的问题还在协商,相信稍作等待就会有合理的解决方法。

  这个夏天我曾有许多个愿望,但现在最希望的是能尽早恢复出行“自由”。夏天的时光很短暂也很宝贵,不该辜负盛夏好时光,我还想去灵谷寺看萤火虫呢!

7月25日,南京市建邺区国际博览中心4号馆检测现场,该场馆主要针对经南京禄口国际机场返宁人员进行检测。

  “只要不闲下来,我就一定不会被坏情绪破防。”

  小央|南京某大学大三学生

  7月20日出入校园,乘坐地铁3号线在大行宫站下车活动,24日早上发现健康码变黄。

  “完蛋了”,发现健康码变黄,我懵了。为了在南京学驾照,我原本计划25日回家。

  虽然很多同学都“变黄”了,但是我对自己的中招仍然摸不着头脑。我火速复盘最近一周的行程,只有20日我和小桑一起出了趟学校,那简直是正常到不能再正常的一天。一样的行程,她还绿着,怎么我就突然“黄”了?

  开始大家以为是系统问题,后来听说可能是因为我们途经了确诊病例或者密接者去过的地方,郁闷和沉重的情绪在朋友圈和各种群聊中弥漫开来。而我也在慢慢接受了自己大概率无法回家的事实。

  心态发生转变是在学校组织的一次次核酸检测中。排队做检测的时候,我从医护人员的护目镜里看到他们根本没有时间去擦拭已经被汗水浸透的脸庞,还有学校的负责人和老师们操着沙哑的声音连夜指挥、招募志愿者布置检测现场。看到大家都在努力,我想我也要乐观一点,配合一点,大家一起捱过这段时间。

  从慌乱到逐渐平静,我已经想好“黄码”这段时间怎么充实自己了,备考的同时偶尔看看综艺,约朋友们一起玩游戏,再跟爸妈、朋友视频聊天,我相信只要不闲下来,我就一定不会被坏情绪破防!

  手机震动了一下,弹出班级群消息,“校内的心理咨询室和联系电话都是一直开放的,有需求的同学可以去了解一下!”回到寝室,室友们在嘻嘻哈哈地聊着什么,我想,这个没能回家的假期,我应该也不会太想家了。

23日晚,江宁区开通了心理热线援助电话025-52701760,24小时在线服务。据了解,目前黄码人员咨询比较多。

  “居家慢节奏的生活还真有点不适应,甚至有点儿羡慕手持绿码的人。”

  老吴| 南京某博物馆馆长

  7月19日经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去外地出差,23日先到无锡再辗转回到南京,24日早上发现健康码变黄。

  尽管有些心理准备,但是24日一早就看到自己的码变成了黄色,心情还是有点复杂。一方面是出行不便,工作也只能搁浅了,但同时又觉得坦然,因为心里觉得这只不过是疫情防控中发生的平常事件。

  我立马去了社区报到,按要求做核酸检测。其实在外地的时候已经做过一次核酸检测,结果阴性,所以在社区那会并不紧张。借用网上那句话,“反正有问题会有专车在接我的”,没有问题我就在家里歇歇好了。

  工作了将近40年,这次突然停下来,说实在话,居家慢节奏的生活还真有点不适应,甚至还有点儿羡慕手持绿码的人。但是一想,休息一下也好,这些天在家看看书、追追剧,未尝不是一种好的体验。以后回想起来,2021年的夏天是一个跟往年不一样的夏天,这也是一种不一样的人生积累吧。

  刷刷朋友圈,看到不少朋友点赞第二次核酸检测现场的秩序,我也由衷高兴。想到我第一次去社区做检测,几个小时等下来,回家一看皮都晒黑了,只有手表那块是白色的。但也没什么好抱怨的,三伏天医护人员穿着那么厚的防护服工作,志愿者们每天回答那么多的问题,大家都在朝着“安全”这个共同的目标努力。我们时常说为国分忧,这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在国家遇到困难的时候,大家都来承担一些自己的责任。

  我这两天最喜欢干的事,就是站在阳台上看看外面的景色。门口的两条河依然在流淌,这个城市的风景依然很美,大家依然在过着自己的生活,只不过我们心里都多了一道防疫的弦。看看外面的风景,再看看自己的内心世界,然后再看看整个世界,我相信明天会依然美好。

关于增设同仁医院等医疗机构为江宁区苏康码黄码及封控区域人员定点医疗机构的通告

  “没想到,一次习以为常的回家,突然就成了高风险区的亲历者。”

  林熙|南京某大学研一学生

  7月16日乘坐地铁2号线、3号线、S1号线到南京禄口机场,乘坐飞机到昆明。24日上午发现健康码变黄。

  我去过机场。变成黄码,这是我意料之中的事。

  21日南京疫情通报后,22日我接到疾控中心通知,前往医院做核酸检测,阴性。24日上午,发现苏康码变黄了。看着其他变黄朋友们的无措,我反而比较无感。

  由于学的是新闻专业,我一直关注着南京的疫情,各种知识点我都了然于心。只要我继续居家隔离并按时检测核酸,一切都不是问题。

  我突如其来的焦虑是在25日,第二次核酸检测前。突然发现云南健康码也变黄时,我才开始慌了:不会连医院门都进不去就被拉去隔离吧?在步行去医院的路上,我边走边复盘自己的行程,以应对黄码“盘问”。但医护的态度很好,并没有因为我是从南京回来的就另眼相看,也是因为这种舒服的尊重,我逐渐平静了下来。当第二次检测阴性结果出来后,我已经放下了很大部分的焦虑。

  没想到,一次习以为常的回家,突然就成了中高风险区的亲历者。其实每次要取检测报告的时候我都挺紧张的,担心自己是不是无症状感染者。我也在时刻注意自己的嗅觉、味觉有没有减退,有没有乏力、鼻塞、发热……不仅是担心自己,也很担心这段时间和我有接触的人。

  在家乡看到南京的疫情防控通报,看到政府、医务人员、市民、志愿者的共同努力,我很希望能与这座城市共甘苦,共进退。我有时候会给家人讲南京的疫情防控举措。我想,可能我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能返回南京,我只能用这种自己的方式,默默与宁共在。

禄口街道封控区域的机场社区一小区正在进行消杀。消杀队伍带来了专业防疫药具,全覆盖消杀、不留死角。

  “绿着”是一种庆幸,“变黄”也不必心焦。

  所谓岁月静好,其实不静亦好。疫情下,我们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与城市共克难关。

  写给每位“小黄人”——至少还有家中的阳台,我们可以在此看到这个依然美好的世界。

  系根据采访对象口述整理 人物名均为化名 采写/小秦 晓晴 郭月(实习) 孙晓丽(实习) 部分图片来源/江宁区融媒体中心)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