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诗词里的党史故事 | 杨克《我在一颗石榴里看见了我的祖国》

2021年07月21日 17:12:21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点击收听▽ 

  2019年9月,《诗刊》登载了诗人杨克的作品《我在一颗石榴里看见了我的祖国》。这首诗通过颇具匠心的意象,描述了我国各民族之间紧紧相依、守望相助的情谊。

  多民族的大一统,各民族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也是我们国家的重要优势。数千年来,我国各民族共同开拓辽阔疆域、共同书写悠久历史、共同创造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伟大精神,留下了诸如昭君出塞、文成公主进藏、凉州会盟、瓦氏夫人抗倭、土尔扈特万里东归、锡伯族万里戍边等历史佳话。在近百年的奋斗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生动实践中,确立和巩固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要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发展繁荣,牢记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在这次审议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一段“三千孤儿入内蒙” 的感人故事,这段民族团结互助的佳话发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当时,上海、江苏、安徽等省市的一些孤儿院因为食品短缺,导致孤儿营养不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了专门的接收安置机构,生活并不宽裕的内蒙古牧民们,用博大的胸怀先后接纳了3000余名来自南方的汉族孤儿。牧民们把孩子们接回自家的蒙古包,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将他们抚养长大。19岁的都贵玛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保健站负责其中28个孩子的生活起居,其中最小的才满月,最大的只有6岁。为了照顾好这些孩子,都贵玛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在她悉心照料下,28个孩子没有一个因病致残,更无一人夭折。几十年后,这3000多名孩子长大成人,有的成为医生、教师,有的成为牧民、高级工程师,还有的成为地方政府官员。他们如今是蒙古族、汉族、回族、达斡尔族、佤族……模样不同、服饰各异,有人说汉语,有人说蒙语。其中一位这样说道:

  我作为三千孤儿的一份子,深有感触,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及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的优越,还有草原母亲精心呵护,才有我们的今天。


2021年3月10日,内蒙古四子王旗,“草原额吉”都贵玛在家中翻看当年和孩子们的合影

  近几十年来,国家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中央国家机关定点帮扶,不断加大对民族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号召下,各族儿女守望相助、攻坚克难,创造了28个人口较少民族全部整族脱贫的奇迹。在脱贫攻坚伟大斗争中,更是留下无数感人的故事。


2021年6月21日,呼和浩特,民众拍摄“民族团结”花坛

  老师说,读了书就可以走出大山,到外面去,可老师为什么又从外面到大山里来了呢?

  这是2020年12月5日,话剧《索玛花盛开的地方》在江苏南通海安大剧院的首演。话剧讲述的是一个坚持了30多年的信仰:从1988年开始,每年都有一批老师从江苏南通海安出发,远赴云南小凉山宁蒗县支教,给那里的孩子带去知识和希望。截至2020年,先后10批281人次的江苏海安支教老师,累计为云南宁蒗培养了2万多名合格的初、高中毕业生,输送了1万多名大、中专生。宁蒗县副县长朱天国说:

  通过32年来,输出了大量的人才,也带出了一大批本土的优秀教师。我们各民族也好,应该是频繁交流,这样才能促进一个地方的发展。


2021年1月31日晚,艺术呈现江苏“时代楷模”——海安市宁蒗支教教师群体故事的原创话剧《索玛花盛开的地方》在海安大剧院上演

  第三轮海安支教老师王霖伯,回想起20多年前的支教时光,也满脸笑意:

  我在宁蒗93年到98年支教五年,现在想起来我没有任何遗憾,我回忆到这件事只会给我带来幸福感满足感。同时我们跟当地的少数民族也结下了不解之缘,增进了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是各民族发展进步的基石,也是14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意志。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系列融媒体产品《红色诗词里的党史故事》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出品,江苏广播、大蓝鲸App采写制作)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