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笔“呐喊”——他是从丹徒走出的中国最早一批新闻系大学生

2021年07月09日 10:48:33 | 来源:丹徒时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吴景崧,又名吴志平,笔名杜若,江苏省丹徒县吴家棚人。是我国早期杰出的翻译家、编辑家、新闻出版家......”

  这几日,在丹徒区荣炳盐资源区刚刚布置完成的吴景崧事迹陈列室里,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没有高大气派的门头,没有精致的装修,一张张展牌、一本本泛黄的书籍、一份份旧报讲述着这位中共早期新闻出版界实干家不平凡的一生。

  年少好学结挚友,以笔为媒吐心声

  吴景崧四岁就进私塾读书,幼时的吴景崧颇有上进之心,但也使身心承受巨大学习压力,私塾学习为他以后的文学生涯打下了深厚的汉文学的功底,也让他对封建社会的教育制度深恶痛绝。

  1922年秋,吴景崧与其他8名同学一道,被金坛县立初级中学招录为首届学生。在这上学时,他与华罗庚成为挚友,后才有在解放前夕,吴景崧采访华罗庚的一段故事。解放后两人又在政协会议中相见,共同为新中国建设建言献策,竭尽所能贡献自己的力量。

  1925年吴景崧考入镇江润州中学,以学生领袖的身份代表润州中学参加了五卅运动。1926年6月,吴景崧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吴景崧考入了复旦公学新闻系,是我国最早的一批新闻系的大学生。

  复旦大学毕业后,吴景崧开始了新闻出版生涯,他首先进入具有“百年老刊”的《东方杂志》社,既是编辑,又是积极投稿人。在短短的几年里,在《东方杂志》就发表了近80篇文章,大部分文章以白话文形式介绍中外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学术、社会问题,为后人翻检,研究提供了便利。

  吴景崧不仅英语水平较高而且法语也尚可,因此除在《东方杂志》和申报馆工作之外,还在法新社前身——哈瓦斯通讯社兼职。1932年后,他陆续担任《申报·自由谈》编辑、《申报月刊》编辑等职务。当时鲁迅、茅盾等作家通过他的手播扬革命之声。他是业内公认的文章好手,大家都称赞他是“脚踏实地的实干家,才华横溢的文章快手”。

  “红星照耀中国”,他们讲述的故事依然鲜活

  “从字面上讲起来,这一本书是我写的,这是真的。可是从最实际主义的意义来讲,这些故事却是中国革命青年们所创造,所写下的。这些革命青年们使这本书所描写的故事活着。”这是1938年2月上海“复社”初版《西行漫记》里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序言中写下的一段文字。

  1936年,在历时4个多月的奔走中斯诺采访了众多刚参加过长征的红军将帅、普通战士、医护人员以及当地热情拥护红军的民众,记录下了当时鲜为人知的历史资料。回到北平后,他为英美报刊撰写了多篇轰动一时的报道,报道汇编成书,书名便是《红星照耀中国》

  (RED STAR OVER CHINA)中译本出版时,考虑当时所处的政治环境书名译作《西行漫记》。吴景崧就是参与该书翻译的人员之一。“在当时的情况公开出版发行这本书是不可能的,在继续进行新闻封锁的国民党统治区就更不必说了。但是得到斯诺本人的同意,漂泊在上海租界内的一群抗日救亡人士,在一部分中共地下党员的领导下组织起来,排除万难。集体翻译、印刷、出版和发行这本书的中译本……”1938年3月《西行漫记》第一版印了2000册很快售完,而且不到一年就印了4版,轰动了华人世界,在香港和海外华人集中的地方出了无数重印本和翻印本,发行量高达80000多册。

  在《西行漫记》的影响下,不少有志青年奔赴陕北苏区或投身抗日战场。“在这些对话里面读者可以约略窥知使他们成为不可征服的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欲望,那种热情......”解放后,吴景崧担任上海市新闻出版处副处长,1951年调北京任世界知识社副总编辑主持图书的编辑工作,他长期带病工作主管期刊时坚持下厂看校样,业余时间依然笔耕不止。从1957年起,他主编《世界知识》杂志对出版社和杂志作出了卓越贡献。

  红色热土,让红色精神代代传

  陈列室里大家驻足细读,了解这位从荣炳走出的英雄俊杰不为人知的作品、故事。“吴景崧事迹陈列室里的部分书籍、材料都是吴景崧儿子吴朝乾捐赠过来的。”2017年起荣炳盐资源区开始收集资料,筹建吴景崧事迹陈列室。

  荣炳以烈士命名,是一片红色的热土。百年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为这份伟大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如今,我们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把红色精神代代传下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