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在江苏大地是怎样的图景?经历了怎样的奋斗?专栏《咱们的小康路》将会回顾铿锵奋斗的非凡历程,全景展示新时代江苏农村的崭新面貌,讲述广袤田野上的幸福小康故事。首先走进小康构想提出的原点地——苏州。来看小康路上既要“鱼米之乡”,也要“诗和远方”的幸福蒋巷村。
又到农忙时节,苏州常熟蒋巷村千亩优质粮油基地里添了一支生力军——2000只大白鹅。它们“逛吃逛吃”,不仅吃出了肥壮的好身材,还吃出了大米的好品质。
苏州常熟市蒋巷村村委会委员蒋荫达说:“我们蒋巷村1200亩种植有机水稻全程不使用化肥。大鹅吃的杂草比较多,它的粪便还田肥力非常高,使得蒋巷大米口感更好。”
1200亩地、年产100万斤大米,就这样以优异的品质打响了品牌。不仅蒋巷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也让老书记常德盛在蒋巷田野里下的这盘棋开局得胜。
苏州常熟市蒋巷村党委第一书记常德盛说:“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换。把整个旧貌变成现在,看上去一片高产稳产绿色发展的粮食生产基地。”
1966年,22岁的常德盛当选蒋巷村大队大队长。他带领全村百姓将1200亩的低洼地全部垫高了1米。硬是“改天换地”,完成了这片土地从贫瘠到富饶的“逆袭”。
苏州常熟市蒋巷村村民蒋阿毛说:“粮食产量上来老百姓温饱解决了,他就开始办工业了。”
常盛重工钢结构公司副总经理蒋惠明说:“办工业不是你想办就能办,想办就能办成的。都是一窍不通的。当时这个彩钢板市场上几乎没有。”
为打开产品销路,常德盛带队跑断腿。历经数不清的昼夜兼程,让这个在农村创办的小工厂升级为常熟第一家村级工业园。
常德盛说:“蒋巷村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每年递增40%以上。改变了蒋巷村农村、农业、农民的面貌,奠定了今天我们新农村建设共同富裕的基础。”
1999年,蒋巷村在全省率先实行集中居住的做法,为全体村民盖了186栋别墅和150套老年公寓。随着村民们生活变好了,对环境要求也更高了,村里毅然决然把“日进斗金”的化工厂拆掉。
常德盛说:“我们的目的是让蒋巷人民过上好日子。它哪怕生金子也要关。在这我们建起了生态园。”
江苏台记者尹美又说:“升级不停步。农业起家、工业发家的蒋巷村,又开始了旅游旺家的第三次创业。在这个占地近800亩的生态园里,乡村观光游、农耕文化体验游、亲子游等旅游项目越来越火爆,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打卡,成为江南水乡的旅游新地标。”
游客说:“这边像个天然氧吧。带孩子来玩比较好,这边体验的项目也很多。”
2020年蒋巷村旅游人数超过20万,旅游年收入1000多万元,年人均收入6.61万元。蒋巷村也成为国家级生态村、全国文明村。劳有丰得、住有宜居、老有颐养、学有优教、病有良医,富起来的蒋巷,不仅处处展露出全面小康的现实模样,更拓展着人们对于小康生活的想象。
苏州常熟市蒋巷村村民王金凤说:“我们现在在工厂上班,这一点自留地分给我们种种蔬菜。一遍下来有五万元收入,还是开心事啊。”
苏州常熟市蒋巷村村民陈根兴说:“帮我洗脸、刷牙、吃药、洗脚,身上搞清爽卫生,蛮好的。”
苏州常熟市蒋巷村村民蒋六保说:“我的心情状态就是很开心啊。村里弄绿化美得不得了。现在改的这个环境,我真是很开心。”
追求美好生活,是永恒的主题,是永远的进行时。今年蒋巷村又新建起集休闲、旅游观光、教育研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园区,未来将发展成为超亿元的产业链,现代化的蒋巷,已经在路上。
苏州常熟市蒋巷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蒋玉英说:“农业起家、工业发家、旅游旺家、生态美家、精神传家。我还是要把这条路子走好,让老百姓生活在蒋巷村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尹美又 顾啸云 冯水清 张正 常熟台 报道)
(本条新闻版权归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