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你们了解扬剧么?”“你们知道扬州市歌《茉莉花》起源于什么吗?”“传统艺术对当今生活有什么作用呢?”……29日下午,扬州大学附属中学东部分校的学生们上了一堂特殊的“非遗公开课”。著名扬剧表演艺术家葛瑞莲现场讲解、展示,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柏红秀挖掘经典、系统解读,以“沉浸式”体验方式,带领孩子们走进国学、走进非遗。
据了解,这是由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主办,运河·非遗全媒体工作坊、扬州市文化馆承办的“传国学 承非遗 塑品格”文化公益活动的一场。今后,柏红秀教授将带领团队走进中小学、网红书店、文化场馆,向不同人群展示国学与非遗的魅力。
现场展示+经典解读
这样的扬剧让学生们“听懂了、爱上了”
著名扬剧表演艺术家葛瑞莲,从自身的从艺经历出发,结合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以幽默的语言及现场演示的方式,向学生们讲述了扬剧艺术的流派、音乐曲牌特色等,将这一地方传统艺术带到学生的身边。
“大家都会唱民歌《茉莉花》吧?说起来,它与扬剧也有渊源哦。它的音乐来源于扬州清曲《鲜花调》,而扬剧作为扬州地方传统艺术,是以花鼓戏和香火戏为基础,吸收扬州清曲、地方民歌小调而最终成型。”葛瑞莲介绍后,现场清唱了一段,还展示了戏曲身段。
随后,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柏红秀,以《品曲观戏,用艺术来引领人生》为题,从戏曲的定义、发展历史、经典作品及戏曲里藏有宝物等四个方面,带领学生们系统、深入地了解戏曲艺术的魅力。
“以前不了解扬剧,觉得听不懂、看不懂。今天才知道,原来,扬剧就是爷爷、奶奶那辈人眼中的‘流行音乐’。听了老师们的讲解和演示,我觉得扬剧太好听、太美了。”两个小时左右的活动后,扬大附中东部分校初一(3)班学生王鑫已经变成了一个小“扬剧迷”,并对传统戏曲产生了兴趣。
在柏红秀看来,这也实现了举办“传国学 承非遗 塑品格”文化公益活动的一个初衷。
“沉浸式”体验
让更多人“走进”国学非遗
扬州有着丰厚的非遗资源,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仍任重而道远。柏红秀说,非遗能否流传下去,关键在于年轻人,它既要人才辈出的传承者,又要乐此不疲的爱好者,更要与日俱增的鉴赏者。“以扬剧为例,它起源于人民,发展于人民,是群众赋予其生命,若没有表演者和欣赏者,一切都是书本上的文字和符号,将变得没有意义。”
“传国学 承非遗 塑品格”文化公益活动应运而生。柏红秀带领“运河·非遗全媒体工作坊”,以“国学+非遗+全媒体”的形式,带领大家学习国学经典,感受非遗魅力,借圣贤思想启蒙智慧,用文化经典涵养生命。
据介绍,此次文化公益活动将面向不同年龄层次人群,分别走进中小学、老年大学、网红书店、文化场馆等。“针对不同人群的年龄特点和认知需求,我们也制定了不同主题,如唐诗宋词、传统非遗、儿童文学、影视鉴赏等。”柏红秀说,每次活动将分为“带读国学经典”与“非遗艺术品鉴”两部分,尝试开辟出一种“沉浸式”的非遗体验新模式。
“比如在解读戏曲的时候,邀请扬剧艺术家现场表演,在解读唐诗的时候,邀请古琴老师现场弹奏,让听众对所要介绍的非遗项目有更加直观、真切的认知。随后,再通过典籍遗存上的国学经典对其进行解读,让文化真正滋润人心。”
(来源:扬州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