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常熟市档案馆报送的“萧楚女给友人陈景福的明信片”“宋庆龄为常熟少年之家题词、题字”成功入选“江苏省百件红色珍档”活动中。
这两份珍档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红色记忆?
让我们一起来重温红色初心
01
1924年岁末,在镇江第六中学任教的陈景福收到了一张来自重庆的明信片,是当时的中共中央驻四川特派员、重庆《新蜀报》主笔萧楚女写给他的,工整的毛笔字写满了正反两面,字字珠玑,传递革命思想。
1922年,陈景福与萧楚女同在重庆联合中学任教,两人志同道合,交往密切。那时,“择师运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重庆联中的进步教师纷纷发表《去职宣言》,广大学生罢课响应,以抗议军阀和官僚的倒行逆施。
▲萧楚女,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中国青年杂志》创始人之一,中国共产党优秀理论家。
为了安置因学潮失业失学的师生,两人一同创办新型学校——重庆公学。开课20多天后,当局下令解散,新希望被扼杀在襁褓之中。怀着共同的革命理想,陈景福与萧楚女结下了深厚友谊。大革命时期,陈景福更是在萧楚女的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常熟最早的一批党员。
▲陈景福(1895—1941),字震寰,江苏常熟人。中共早期党员,江南抗日义勇军第二路副司令员。
1924年,陈景福萌生了办小学开启民智救国的想法,萧楚女寄来明信片进行劝解。
“办小学能打破此不平么?”萧楚女指出,办学校不是解决中国危局的根本,“我们应该到民众当中去宣传共产主义思想,让这些接受了我们思想的人再去宣传,把我们的组织建到工农商兵各种被压迫的劳苦大众当中去。”
“我们这样的组织将要散布于农工商兵一切被压迫的人里面,便恃此推倒一切……”萧楚女在给陈景福的明信片中说。
萧楚女鼓励陈景福在做教员时,要兼顾革命活动,发展党组织。收到明信片后,陈景福深受鼓舞,积极投身革命活动。
“一息尚存,吾决不愿为革命之落后者。”1937年抗战爆发,陈景福在家乡常熟组织武装队伍,队伍壮大到千人,成为江南抗日武装的一支主力军队。
▲日军在“清乡”区构筑的碉堡和封锁沟
1941年7月,日伪对以常熟为中心的苏常太抗日游击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残酷“清乡”,陈景福不幸落入敌手,惨遭杀害,时年46岁。
这张明信片为研究萧楚女的思想和革命活动提供了珍贵档案。
虽已过去近百年,但萧楚女在明信片中所宣传的推翻外国资本的压迫,奋力振兴中华和鼓励陈景福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努力投身革命活动的思想及对社会状况鞭辟入里的分析方法,至今仍有着深远的意义。
02
常熟市少年之家创建于1956年10月13日,选址在当时的人民公园内中山厅。
1958年,因常熟市撤销,改设虞山镇而改称常熟县少年之家,并移至人民公园门口的倚晴园办公。1964年3月,迁至河东街原机关托儿所旧址,更名虞山镇少年之家,那里有一幢精致的小楼,是用宋庆龄荣获的国际和平奖金建造的。后来,“宋楼”另作它用。
▲1983年5月3日津巴布韦妇女代表团进入少年之家大门(与舞蹈组的小朋友一起跳舞)
在1980年儿童节前夜,重新建造的少年之家初展轮廓,在少年儿童建议下,少年之家负责人陆士贤代表大家给宋庆龄先生写信,请求题词。
▲1983年6月1日“六一”儿童节镇妇联在少年之家举行幼儿文娱会演
当时大家心想,如果宋庆龄先生能为少年之家题词,这对全镇乃至全县少年儿童将是极大的鼓舞。但他们也有所顾虑,她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名誉主席,国家大事繁忙,加之年事已高,恐一时难以答复。
▲1985年5月15日,罗马尼亚军官休假团在少年之家
出乎意料,距写信不到半月,即6月16日,少年之家就收到了宋庆龄先生的亲笔题词:
“愿少年儿童树新风,遵纪守法,有健康的身体,有知识,有志气,为祖国作贡献。”
并一式三份。同时亲笔题字:“少年之家”。
红色珍档是学史增信的重要实物,它们跨越百年照亮前行之路,这些珍档背后的故事更好地彰显了共产党人的信仰底色,激活岁月沉淀的精神力量,让我们的脚步更加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