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起先生视若珍宝的“铁盒子”
“这张节目单,是我们演出前编排的。”“这个铁盒子,我视如珍宝。”……今年91岁的蔡起老人,当年作为文工团一员,他赴朝慰问演出一年多,为战士们鼓舞士气。今年是建党100周年,蔡起老人每天都会读一读当年的演出节目单、擦一擦从战场挖出的弹药箱,睹物思人,缅怀当年在战斗中牺牲的战友。
一个弹药箱
战场扒出弹药箱,一直保存了67年
“我们当时演出的节目都在这张节目单上。”蔡老缓缓起身,从抽屉里拿出一张残缺泛黄的演出节目单,一边向大家展示,一边回忆说,“我们的任务就是以演出为战士们鼓舞士气。”
记者看到,这张节目单有两张A4纸大小,白底红字,正面清晰地写着“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演出的节目有合唱《我爱我的祖国》、男声小合唱《手风琴之歌》、朝鲜舞蹈《勋章舞》、女声独唱《苗家之歌》、舞剧《愤怒的鸭绿江》……
蔡老家中还保存了大量的老照片,全部放在一个铁盒子里保存,铁盒长约30厘米、宽约15厘米、高约20厘米,虽已锈迹斑斑,一排英文字母已残缺不全,但至今仍可使用。
“这是美军留下的弹药箱。”谈及这个铁盒子,蔡老回忆说,当年身在朝鲜,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一处泥土中发现了这个弹药箱,扒出来带回部队。
在蔡起看来,这个弹药箱见证了当年战争的激烈,寄托着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和生命。“这个弹药箱保存了67年,我会作为传家宝,一直传下去,让子孙后代始终记住这场战争,缅怀革命先烈。”
一本荣誉证
回乡“改名”,投身扬州文博事业
江苏省考古学会会员、清代扬州画派研究会会员、国家文物局扬州培训中心建筑维修工程顾问、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修复鉴定专项基金委员会专家组成员……一本本荣誉证书,是蔡起老人一生致力扬州文物保护工作的见证。
1958年,蔡起复原回到扬州,通过努力考取了扬州师范学院,并将自己的名字从“蔡台模”改为“蔡起”,意为重新开始为国家作贡献。在蔡起的老伴看来,“工作以后,他在外时间比在家时间长得多。”
记者了解到,在上世纪60年代,当时的扬州博物馆库存文物有8000多件,其中有1000多件都是经蔡起的手,从乡间地头、民间农户,甚至是殉葬墓中,运到博物馆中得到妥善保护。2001年,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扬州馆藏文物精华》,其中,蔡起搜寻的文物之中,被列为“精华”的就有七件之多。
蔡老说,他在西湖公社境内,找到一批西汉铜器,其中一把提梁壶,被定为二级藏品;他在农户猪圈内发现纹饰极为精美的战国漆盘;经过再三工作,农民上交了极为罕见的战国蚁鼻钱;他还爬上已经倾斜的唐代石塔,找到了镇塔之宝,一尊唐代铜佛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