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睢宁:做好农房改善“后半篇文章”

2021年06月21日 11:12:05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历来都是老百姓追求的梦想。为了尽快实现群众所愿,睢宁县结合学党史办实事,聚焦民心写好农房改善“后半篇文章”。一是坚持为民初心,建设民心工程。做好“六个一”即“一份调查问卷、一场村民座谈会、一次参观学习、一张规划图、一套搬迁协议、一支群众监督队伍”。二是强化政策支撑,保障民生民利。确保组织领导、资金筹集、政策落实、兜底保障“四个到位”。三是完善功能配套,塑造品质生活。全县推广复制智慧乡村管理、微动力污水处理和智慧图书系统以及沼气综合利用系统等八大模式,让睢宁群众过上田园式的城市便捷生活。

  近些天来,睢宁经济开发区邱圩社区李建军有点乐得合不拢嘴,他告诉记者,终于等到幸福来敲门了,自家的老房子终于盼来征收日子,目前住在老家的他觉得对比邻村改造后的小区哪哪看都不顺眼,这里路泥泞、蚊蝇多,已经不宜居住了,如今经济开发区对自己的社区进行集中居住区建设,自己双手称赞,首批签字。

  “我的亲戚就先搬进新房里,我也经常去串门,咱就感觉住在那里是真好,干干净净利利索索,下雨不踩泥,房间有燃气,实在是方便,所以咱就更该支持集中居住,那才是过日子。”李建军告诉记者。

  (睢宁经济开发区邱圩新型社区)

  睢宁经济开发区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打消农民“三个顾虑”,快速推进邱圩集中居住区建设,切实改善农房环境。打消农民对拆迁工作的顾虑。实施阳光拆迁安置,20天内8组510户签订协议,907亩土地复耕并纳入合作社经营,置换费用于集中居住区建设。打消农民对未来生活的顾虑。多渠道宣传规划建设图和建设效果图等,展示“生态、和谐、美丽、富裕”新邱圩蓝图,消除群众对未知的担忧。打消农民对收入来源的顾虑。成立合作社、农业和物业公司带动居民致富,流转土地1364亩经营种植养殖项目,注册特色品牌,产品畅销全国各地。

  和李建军同样发自内心喜悦的还有凌城镇凌闸村的丁月玲,因为村里招商引资来了一家窗帘加工企业,村两委鼓励留守在家的妇女报名,她就把自己的条件跟村两委有当无的说一下,没想到的是,第二天就接到了准备上班的通知,每月工资3000元以上,这让她觉得生活顿时有了盼头,目前她已经在企业里工作三个月了,收入接近10000元。

  “真的太感谢村两委了,他们把企业建在了俺家门口,现在就在家门口能挣钱了,风不打头雨不打脸,还能照顾到家,对比过去到处打工,漂泊在外实在是太幸福了。”丁月玲告诉记者。

  (凌城镇凌闸村一角)

  睢宁县凌城镇凌闸村是由150余户农房改造的新型农村社区,通过土地增减挂钩复垦土地210亩、新建厂房6千平米,探索出“支部+公司+农户”发展模式,带动全村300余名劳动力就业,村集体收入同比翻番,农民增收致富,群众归属感切实增强。

  不仅是凌闸村,目前睢宁各镇、街道依托镇级工业园区、新型社区高标准厂房和黄河故道沿线资源禀赋,放大电商、饰品加工、旅游等产业优势,积极建设“家门口的工厂”,打造“没有围墙的基地”,培育“乡村旅游示范带”,让群众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深化四级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建设,大力推进三产融合发展,形成了稻米、蔬菜、食用菌等多个初深加工链条,带动6000多低收入人口增收致富。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睢宁县用心写好农房改善“后半篇文章”,在建好新型农村社区的同时,严格按照省市相关标准,全面做好幼儿园、卫生室、养老院、健身广场、污水处理厂等配套设施,满足迁入农民教育医疗等生活需求。同时,培育新型就业岗位,拓展就业渠道,让农户实现真正的安居乐业。

  (邱集镇新闸社区)

  除“八大模式”外,睢宁县实现镇村公交、区域供水实现全覆盖,把做优环境作为最大民生,结合“国家级园林城市”创建、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深入实施人居环境整治和“百村万树”工程。同时,睢宁县还注重把文化建设和乡村治理有机结合,两手抓、两手硬,推动住房“外在颜值”与百姓“内在气质”同步提升。大力推进移风易俗、乡村善治,不断提升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实现了从“村庄美”到“人文美”的提升。

  (通讯员/袁增德 任银涛)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