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座“国字号”运河主题博物馆里,收藏了哪些景与情?丨评新而论

2021年06月16日 20:43:05 | 来源:评新而论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今天,无数游客涌向一座新开放的博物馆。国字号,说明它的地位;扬州,标明它的方位。

  古老运河畔,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如一艘即将扬帆起航的巨船,满载岁月遗珍、肩负传世重任,带着人们去感受运河文化的厚重悠远、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躬逢盛世,对大运河来说,无疑是幸运的。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指挥、部署推动下,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被纳入工作大局、摆上重要位置,成为沿线地区的共同行动和火热实践。而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正是江苏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为传承运河文明、讲好运河故事、传播运河文化、造福沿线人民增添的浓墨重彩的一笔。

  心怀国之大者

  树立江苏样板

  水运文运连着国运,水脉文脉连着国脉。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20172月,在北京通州区调研时指出:“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之后,又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闭幕不久,总书记首次到地方视察就来到江苏,期间,专门考察了扬州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对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扛起使命责任、不负殷殷期盼。这几年,无论是省委全会、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等重要会议,还是省委省政府领导的考察调研,大运河总是出现频次极高的关键词。记者梳理发现,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省委书记娄勤俭2次召开会议、5次出席活动、12次考察调研、30多次指示批示;省长吴政隆5次召开专题会议、6次出席活动、20多次作出指示批示。

  △6月3日,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体会议召开,点击了解更多

  就在十多天前,由书记任组长、省长任第一副组长的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又召开一次全体会议,要求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放到“十四五”发展的大局大势中把握,放到“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重大使命中考量。工作时序继续推进、工作要求不断加码,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了解江苏的人会发现,江苏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绝不会停留在会场里、纸面上,而会体现在一个个具体项目和务实行动中。对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也同样如此。

  规划建设上,突出“快”,在国家《规划纲要》和《建设方案》大框架下,江苏《实施规划》在全国率先施行,首部省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编制完成,6个省级专项规划和11个市级实施规划配套出台,形成“1+1+6+11”规划体系,引领各地各部门加快推进项目建设。 

  工作推进上,突出“实”,江苏把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纳入高质量发展考核体系,作为省领导挂钩联系的重点改革任务和重大工程项目,把压力传导下去、把效能激发出来。还设立全国首只大运河文旅发展基金,发行全国首只大运河文化带专项债券,“多源引水”为项目建设“解渴”。

  也正是因为见势早、行动快、工作实,一大批核心展示园、集中展示带、特色展示点和运河文化空间加速展露现实模样。可以说,运河江苏段日新月异的变化,是江苏人“与时间赛跑”抢出来的机遇、干出来的成效。今天,这座“国字号”博物馆精彩面世,值得每个江苏人为之骄傲与自豪。

  秉持传世之心

  打造标识工程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从一开始,就承载着“时代经典之作”的厚望。

  在20187月,博物馆选址规划设计时,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就会见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建筑大师张锦秋领衔的设计团队,提出,规划设计建设工作要代表国家水平,充分体现在运河文化中的至高性、历史演进和规划理念的系统性、与相关规划和周围环境的协调性,做到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国家标志与地域特色有机融合、个体建筑与山水环境总体协调。此后,江苏省长吴政隆也与张锦秋等专家座谈,提出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准展陈,精益求精、古为今用,以传世之心打造传世精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书记、省长分别出面与设计团队充分沟通,体现了这个项目作为标识工程沉甸甸的分量,表明了以经典之作、精品工程保存大运河历史记忆、传承大运河文化的信心决心。

  今天,正是项目建设交卷时。走进这座博物馆,如同漫步于一座立体活化的中国大运河“百科全书”。在这里,可以驻足品思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的前世今生;可以通过古籍文献、书画、碑刻、陶瓷器、金属器、杂项等1万多件(套)文物展品,欣赏运河流域的历史积淀;可以沉浸式体验运河沿岸的美好生活,在古色古香的老街中穿行,沿街是饭店商铺,脚下是潺潺流水,顶部是声光电技术虚拟出的日出日落,展开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博物馆内还专门设置了一个青少年互动体验展,孩子们可以通过角色扮演,了解运河水工科技、体验运河探索乐趣、领略运河沿岸风物。

  看到一个个稚嫩的笑脸,记者感受到,一个好的博物馆,一定是“活”的,以丰富多彩的文化场景给参观者以知识、以启迪,当越来越多的孩子来到这里,大运河的故事一定会激活他们的感官、浸润他们的精神,转化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尊崇。我们如何面对现实以及未来,往往取决于我们如何传承历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无论是静默千年的文物,还是匠心独运的演示,都在助力我们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做好统筹文章

  放大利用效能

  如何以运河文化为引领,推动运河资源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变,是江苏正在谋划的一篇大文章。

  在不久前召开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上,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特别强调,要做好“统筹”的文章,更加注重把握规律,运用系统思维,整体谋划推进,切实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统一起来,把推进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高质量发展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协同起来。 

  作为博物馆的建设者,扬州市还有一个更大的“野心”。据介绍,未来,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边将建成一座码头,观众在此坐船,向南可达长江边的瓜洲,向北可达东关街码头、天宁寺御码头,串联起扬州最具特色的运河游览线路。或许博物馆本身不盈利,但是可以借助其强大吸附力,把更多的观众变成扬州的游客,为这座运河古城带来更多人气。

  事实上,在运河沿线乃至整个江苏,这样的思路无比清晰。在运河沿线,把重要节点打造成一颗颗“珍珠”,连点成线、以线带面,充分展现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的独特魅力。而放眼江苏全省,正以江河湖海为脉络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努力把沿江地区打造成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创新带,把沿海打造成令人向往的风光带和高质量发展经济带,把沿太湖地区打造成世界级生态湖区、创新湖区,把沿大运河打造成江苏的美丽中轴,水韵之美、人文之美、发展之美交相辉映,一个高品位的美丽江苏正在清晰呈现。

  一个博物馆的建成开放,折射的是这个东部省份对保护文化遗产的使命担当、对传承中华文明的自信自觉、对谋划高质量发展大局的雄心壮志。携千年风华、展时代新姿,大运河,一定会在中国大地上写就更加精彩的新篇章。

  (来源:评新而论 记者/王琎 毕然)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