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遗“变身”广场舞 旧玩法舞出新花样|千年运河 青春之声

2021年06月16日 10:16:39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编者按:有着千年历史的大运河,是促进贸易往来的经济动脉,也是流动的文化遗产。如今,大运河正从历史的长廊里缓缓走入新时代,重新焕发出光彩。我苏网联合江苏新闻广播推出系列报道《千年运河 青春之声》,追溯大运河江苏段的前世今生,展示高质量发展的运河新声,致敬中国创造的磅礴伟力。



  仿佛湖中摇船,又似收笼撒网,锵锵的鼓声或急或缓……暮春时节,近60名淮安洪泽湖实验小学的孩子们开始了他们的第一次洪泽湖渔鼓表演,娓娓叙说渔家故事。

  举着手机全程录像的盛承梅很是满意。一曲结束,她亲自上手,指导起孩子们的舞蹈细节。

  洪泽湖区域运河文化底蕴深厚,无数能工巧匠用双手创造精粹。洪泽湖渔鼓,因渔民祈福而生,是说唱与舞蹈相结合的一种表演形式,它的主要道具是渔鼓,形如蒲扇,由羊皮或鱼皮制成,而盛承梅则是洪泽湖渔鼓的市级传承人。

盛承梅在洪泽湖渔鼓骨干培训班中指导

  盛承梅介绍,过去在河上行船,是三分行船七分险。家人出去捕鱼了,家里老人的心情就是期盼,期盼风调雨顺,也期盼丰收。这些生活状态都可以通过渔鼓舞反映出来。

传统艺人的渔鼓表演

  以一曲渔鼓舞,演绎出渔民们的辛苦劳作,更传达出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这是渔鼓艺人的希冀。但由于动作复杂,学习难度大等多种原因,解放后,靠着老艺人手口相传的洪泽湖渔鼓一度濒临失传。

  上世纪80年代,在淮安洪泽区文化馆工作的蒋寒松参加了省里相关部门组织的古老技艺抢救性发掘和保护活动,洪泽湖渔鼓这颗沧海遗珠重见天日。蒋寒松说,虽然渔鼓离现在越来越遥远,但仍然是运河儿女的精神寄托。

传统的渔鼓

  斗转星移,怎样让悠长的歌声穿透时代的年轮,在这片土地上再次发芽生根?任重而道远,师承蒋寒松的盛承梅深知不易——传承需要改变,但改变千年遗存靠的是智慧,更是勇气。不过,在运河边长大的盛承梅不怕,因为智慧和勇气,恰是流淌的河水沉淀在沿岸人民心底的精神特质。

  如今,渔鼓已经有了广场舞的配乐版本,与传统渔鼓相比,改变不可谓不大。盛承梅坚信,要想留住渔鼓,就要让它真正为老百姓所用。盛承梅说,她想把渔鼓作为一个群众文化活动推广出去,将渔民身边的移风易俗、乡村振兴、和谐邻里关系都融进渔鼓里。

改进后的渔鼓已在广场舞和校园中逐渐普及

淮安洪泽湖实验小学的操场上的洪泽湖渔鼓雕塑

  在多部门的支持下,她还成功将渔鼓引进了校园,开辟了非遗传承的新思路。

  “大胆去融”的设想,不仅体现在渔鼓上。匠人们的智慧在江苏大地上熠熠生辉。捕鱼船变成了旅游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竹泓木船得以重焕新春;传统演绎中添上时装新元素,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琴戏被更多年轻人接受……

竹泓木船变身为旅游区的游船画舫

  工匠巧音,浸入延绵的运河,为南北交融的中华文化增添璀璨新篇,也让这条世代流淌的运河不断焕发新的活力。它赋予沿岸匠人开放包容、美美与共的文化态度,传承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思想智慧。扬州大学苏中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宋桂杰说,运河边涌现出的众多特色文化,体现出的是像河流那样宽阔的胸怀,也体现出文化的多元性和融合性,更体现了中华民族包容精神,这些都是运河衍生出的文化基因。

  (江苏新闻广播/陈于 编辑/秦玉婷)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