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5天,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即将向公众开放。博物馆内布展情况如何?各个展厅有何亮点?
昨天,应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邀请,记者现场探营,为读者揭开这座现代化综合性运河主题博物馆的神秘面纱。
震撼,不可移动文物活态展现
“大运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位于大运河博物馆的一号展厅,也是参观者对博物馆留下的第一印象。
为什么要开凿运河?
运河为中国的发展带来了哪些变化?
都能在这个展厅内找到答案。
震撼,是所有人进入展厅后的最深感受,“重磅”文物比比皆是。
完全从汴河河道套取的剖面,长25.7米、高8米,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河道底层土色、沉积文物,配以标注各朝代河面宽度与深度的线段,大运河河道在不同时期的变迁一目了然。
55吨的唐代船型砖室墓、27吨南宋砖瓦窑均是从考古现场整体套取,原汁原味地讲述了运河与沿岸人民生活的紧密联系。长7.5米的兖州府镇水铁剑,与镇水铜牛并列展示,是古人治理运河河道的见证。
观众在展厅不仅可以看到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的“前世今生”,还能感受到运河沿线水利工程、漕运盐利、饮食风物、舟船样式、市井生活的自然生态,体验到中国大运河流域的历史积淀和人文风貌,“可以说是不可移动文物活化利用的又一生动实践。”省文旅厅副厅长、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说。
惊艳,身临其境感受运河变迁
由船尾进入,船仓里,红色灯笼发出暖光。三五好友、数杯清茶、几道佳肴、轻柔戏曲,俨然一副盛世方可享受的惬意生活。
这是“运河上的舟楫”展厅,也是大运河博物馆在展览设计上的一大亮点: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呈现数字化,馆内多个展厅均配合数字化沉浸式体验,以高科技还原运河千年的历史变迁,场景式再现一条给沿岸百姓带来幸福的母亲河。
“大运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内,以5G+VR的形式展现当代运河沿岸情景,千亿像素让实景展示更逼真,扬州入镜的文峰塔倒映在高清的屏幕上似乎伸手可及。
沉浸式体验展“河之恋”,以“水”“运”“诗”“画”四个篇章阐释中国大运河文化,并通过引入“科技+艺术+文化”的裸眼技术理念,突出声、光、电、形、色等方面的流动效果,营造了富有创意、极具新意的沉浸式体验。
“数字化展览的每一个场景都是实景拍摄后,再加以制作,我们希望以真实的场景向观众呈现、解读一个真实的运河。”龚良说。
梦幻,真实街肆恍若穿越时空 “船”行至岸边,“游客”们纷纷上岸,眼前一道热闹繁华的商业街映入眼帘,放眼望,满挂的大红灯笼喜气洋洋,侧耳听,小贩们的吆喝似乎声声入耳,这是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又一特色展览“因运而生——大运河街肆印象”。
该展览以“城镇历史景观再现”的模式,打造了一个有历史场景和真实业态、让观众可以互动体验的空间。一条主街将不同时空的“运河故事”进行串联,以真实的视觉、触觉、味觉、嗅觉、听觉体验,多个维度让观众身临其境,开启一场穿越唐、宋、明、清的时空之旅。
虽还未正式开馆,街肆已经初具规模,不少“商铺”已经摆上了琳琅满目的商品——饭馆内,几可乱真的大餐令人垂涎欲滴;药铺内,整齐堆放的药盒沾染了岁月的痕迹;茶馆内,民间艺人的说书声与喝彩声一齐灌入耳内……星空满布的“天空”中不时燃起几朵烟花,运河沿岸热闹安宁的街肆景象就这样在眼前铺陈。
“每一个参观者都是这个展览的组成部分,商业购买化身沉浸式体验的一个环节。”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馆长郑晶介绍,展览中的35栋建筑涵盖了古代的各个行当,并具有各个朝代的特色。
有趣,全年龄段在馆内探索运河
“目前,走进博物馆的亲子家庭越来越多,我们在展陈设计的时候希望每个不同年龄、不同诉求的参观者都能在馆内找到喜欢的内容。”郑晶介绍。
如果说前面的几个展览,稚嫩的孩子们看来懵懂,那么“运河湿地寻趣”展览必将燃起孩子们的兴趣,走进展厅,明亮的展览颜色让人眼前一亮,逼真的动物标本、仿真的水环境系统以及小鱼小虾们在微缩景观内自由的游动,一切都充满了童真与趣味。
“这个展览是送给儿童的礼物,从展品设置的高度到展牌的表达方式,都是从儿童角度设计的。”郑晶介绍,展厅内设置多种互动方式,儿童可以从探究性学习的角度,了解运河不同植物分布的情况。
相较于“运河湿地寻趣”的低龄化,位于负一楼的“运河迷踪”展则专为青少年观众打造,在全开放式的体验空间内,以青少年喜爱的古风和二次元风格呈现,通过“密室逃脱”游戏方式,让青少年在解密中,了解运河水工科技、体验运河探索乐趣、领略运河沿岸风物。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希望能给公众提供来博物馆参观不唯一的目的,建立全年龄段,多感知、多维度的体验。”郑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