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诗词里的党史故事 | 陈毅《梅岭三章》

2021年06月09日 15:41:32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点击收听▽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陈毅因腿部负伤,奉命留下,与项英、贺昌、邓子恢、谭震林等同志,组成中共苏区中央分局,项英任书记。同时,成立以陈毅为主任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项英和陈毅率领留在中央根据地的红军和游击队,策应、掩护主力红军战略转移后,分散突围,辗转南方八省,进行游击战争。1936年冬天,陈毅在广东和江西交界的梅岭被敌人围困20多天,他在极为凶险的环境中,写下视死如归又充满革命必胜信念的《梅岭三章》。

  国民党对留守南方的红军实施军事清剿和严密的经济封锁,企图用“封坑”的手段,把红军冻死、饿死、困死在山区。

  梅关(江西大余)

  陈毅曾说,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是他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面对敌人一次次的疯狂清剿,红军游击队经常翻山越岭,长途奔袭,被困在荒山野岭里,就以石洞、草丛为床,无粮缺盐断油,就靠着野菜野果充饥。1936年冬天,陈毅在梅关经历了一场生死劫。一天下午,湘鄂赣省委派到敌军四十六师做兵运工作的陈海送了个条子上山来,说中央派人带来了重要指示,要负责同志到大余县城去接头。陈毅打扮成商人的样子,前往大余县城,来到地下交通站一处糖铺时,却发现这里已被敌人查封。当他返回梅岭时,投敌叛变的陈海已经把告密信送出,项英、陈毅等人的住地——梅山斋坑迅速被敌人包围。敌人以5个营的兵力在梅岭日夜不停展开搜索。陈毅昼伏草丛、夜间转移,在梅山中与敌人周旋,被困20多天,有好几次,敌人的脚步近在眼前。潜伏在草丛中的陈毅,在布片上挥笔写下了著名的绝笔诗——《梅岭三章》,表现了共产党人崇高的革命情操,临危不惧、斗志弥坚的豪迈胸怀。

  陈毅所书的《梅岭三章》

  在游击战中,党的旗帜始终不倒,在与党中央失去联系和各地党组织遭受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各游击区坚持建立和发展党的组织,游击区群众积极参军参战,当向导,送情报,搞保障,抢救和掩护红军伤病员。国民党为了割断群众与游击队的联系,把游击队困死、饿死在山里,使出“移民并村”的毒计,油山大兰、坪田坳等几十个村的群众被迫搬到山外,留下的房子全部被烧光。天寒地冻,无处补给,当地群众知道游击队在忍饥挨饿,想出各种办法支援游击队。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纪念馆讲解员戴竹生:

  群众支援游击队员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我身边的这样一根竹竿,当时的村民他们想到这样一个办法,把中间掏空装进大米,趁着进山砍柴的机会,躲过了敌人的搜查,转交给游击队员。

  梅岭古道(广东南雄)

  正是在群众的支持下,游击队以顽强的意志战胜了饥饿和严寒,熬过了难关,夺取了反“清剿”斗争的胜利。陈毅在《赣南游击词》中感叹道:“靠人民,支援永不忘。他是重生亲父母,我是斗争好儿郎。革命强中强。”1937年,三年游击战结束,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开赴抗日前线。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副教授刘波: 艰苦的三年游击战,首先是策应了中央红军主力部队的长征,其次是保存了重要的革命实力,并且成为我们在南方发展抗日根据地的一个重要的战略支点。

(系列融媒体产品《红色诗词里的党史故事》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出品,江苏广播、大蓝鲸App采写制作)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