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通区区长陆飞鹫:狮山脚下埋英魂 革命火种永不灭

2021年06月05日 14:23:41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在海门烈士陵园北部,有一座于清朝乾隆年间堆砌的狮山,时任海门知县徐文灿曾说,海门无山,无震慑作用,造一座山以威震海门。因为此山形如狮子,故称狮子山。清朝末年,海门有文人在此建师院,所以又称师山。经历过风雨飘摇的狮山见证了皇朝的没落、社会的动荡、战争的残酷,也为革命烈士陆飞鹫的牺牲而无声悲鸣。

  1909年,陆飞鹫出生于平山乡官洪村(现常乐镇为群村)。毕业于华北大学,并留校在图书馆工作。工作之余,他阅读了马列著作和革命书籍,也因此在心中埋下了革命的火种。“九一八事变”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各地抗日烽火熊熊燃烧。华北大学进步师生自动组织“抗日救国会”,陆飞鹫担任会长。他和其他进步学生一起,联合北京部分大学的“救国会”组织,与各地大学的学生赶赴南京,向国民中央政府请愿,要求政府出兵抵抗日军的侵略,夺回被占领的土地,拯救被蹂躏的同胞。而正是因为参加了这次爱国运动,陆飞鹫被学校解雇后经人介绍前往南京工作,但是他的革命信仰屹立不倒,革命热忱未曾被熄灭。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陆飞鹫毅然辞职回到家乡,参加了国民党海门县常备队,被委任为县常备队参谋。第二年3月,日军第一次侵犯海门,国民党海门县长魏湛元带着一班人马逃到江家镇。早在日军未进海门之前,陆飞鹫就已对常备队不满。他趁此机会动员了一部分队员脱离了县政府,把枪支弹药丢在茅镇一个大地主的宅沟里,待时机成熟,再打捞武器,组织抗日队伍。趁日军兵力不足撤回南通后,陆飞鹫在家乡组织了一支数十人的抗日游击队,取名“联合自卫大队”,他们悄悄地到茅镇那个大地主的宅沟里打捞枪支,武装队伍加入到了革命战斗中。但队伍因没有正确领导,凝聚力不够,且思想不统一,建队一年左右就解散了。

  不断寻求革命道路的陆飞鹫,在一次又一次的武装斗争中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有了党的领导,人民才能翻身得解放。全国各地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有组织、有纪律地开展如火如荼的抗日武装斗争,也让他跟着共产党干革命的决心愈发坚定。1943年年初,陆飞鹫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无产阶级先锋队战士。

  1944年年初,海门一、二区合并为汇通区,陆飞鹫担任该区区长。同年4月7日上午,陆飞鹫在搭连镇西北沈家宅(今海门镇境内)召开区乡干部会议,会议主要布置征粮工作。下午3时继续开会时,由于坐探告密,会场被敌人包围,突围已来不及了,陆飞鹫不幸被捕,并被敌人押送到海门茅镇狮山据点,关押在日军警备队的地牢里。由于陆飞鹫时任汇通区区长,敌人对他软硬兼施,想从他身上打开缺口,了解我党我军的情报。在据点地牢内,陆飞鹫受尽敌人的严刑拷打,但他始终坚贞不屈,没有吐露党的秘密。1944年4月26日深夜,被杀害于狮山脚下,尸体被埋在狮山后,年仅36岁。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