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27日,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江苏无锡举行。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浙江省委书记袁家军、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江苏省委副书记、省长吴政隆,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郑栅洁,安徽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清宪出席了此次重量级的会议。
小编注意到,以座谈会、高层论坛、集中签约、成果展览等形式共商一体化大计、共谋高质量发展,是“长三角人”每年都会进行的活动。2019年5月22日,首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在安徽省芜湖市召开,此后每年,三省一市都会作为轮值方主办座谈会,并围绕不同的主题,共同谋划长三角一体化的美好未来。
今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第一年,长三角将如何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携手同心开启现代化建设之路?作为长三角北翼的江苏,又将从何处发力?小编带您一起看长三角小伙伴们如何“跨界融合”!
乘风破浪
办成了过去想办而没办成的事
众所周知,长三角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以全国4%面积创造约1/4经济总量,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全国经济版图上的地位举足轻重。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始终牵动着总书记的心。小编注意到,2018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同年6月,三省一市区召开上海会议,落实总书记指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从此步入快车道。
在27日举办的第三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上,三省一市主要领导、专家学者,围绕“服务新发展格局、走在现代化前列”的主题,进行深入交流。
李强指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两个大局”,作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要求长三角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赋予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的战略内涵和历史使命。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更好担当作为、协同推进,聚焦畅通经济流量这个关键,全力发挥长三角区域的整体优势,把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的文章做足,把国内国际双循环能量交换的文章做足,努力成为畅通我国经济循环的强大引擎。
娄勤俭表示,十九大以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特别是在应对大战大考中有力支撑带动了全国大局,这充分印证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长三角是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连接点和融入国际循环的重要通道,有责任率先攻坚突破,更好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国领先,有条件发挥先行优势,当好现代化建设的践行者和探路者。
袁家军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进入新发展阶段,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牢牢把握战略定位、新使命和重点工作,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坚持龙头带动、各扬所长,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打牢高质量之基、激活竞争力之源、走好现代化之路。
李锦斌说,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论述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坚持上海龙头带动,携手苏浙扬皖所长,坚定不移下好创新“先手棋”,以科技创新共同体“一子落”带动新发展格局“满盘活”。
党的十九大以来三年来,一市三省聚焦高质量、聚力一体化,合作的共识空前凝聚、机制空前顺畅、成果空前丰硕,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事情。可以说,长三角展现的是上海这个“龙头”高高引领、江浙两翼开合奋进、安徽强势发力的高质量发展态势。会上,娄勤俭也对江苏“三年行动”作了小结——
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国家《规划纲要》实施,主动服务和融入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切实加强与浙皖战略协同,全面展开“六个一体化”工作布局。
在尤为难忘的2020年,长三角扛住了中美经贸摩擦、新冠肺炎疫情的接连冲击,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压舱石”地位更加稳固、“强引擎”作用更加突出。这其中,江苏与兄弟省市风雨同舟、砥砺共进,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站上“十四五”开局、现代化开启的历史节点,回头看走过的路,娄勤俭连用四个“更能深切”表达自己的感受:
更能深切地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2003年在浙江工作时就谋划和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具有多么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宏大的胸怀格局;
更能深切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又是何等的审时度势、高瞻远瞩;
更能深切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合肥座谈会上明确“三大使命、七项任务”,饱含着怎样的期望和重托;
更能深切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视察江苏,要求我们“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包含着江苏服务和推动长三角一体化的重大责任。
“我们坚决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去做,长三角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娄勤俭说。
扛起责任
更好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长三角要发挥人才富集、科技水平高、制造业发达、产业链供应链相对完备等诸多优势,积极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的路径。
长三角是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连接点和融入国际循环的重要通道,因此有责任率先攻坚突破,更好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小编注意到,近年来,上海强化“四大功能”,加快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浙江重点推进从资源拉动向创新驱动等“五大跃迁”;安徽谋划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改革开放新高地。
对于江苏而言,正在积极学习对接兄弟省市的大谋划、大手笔,着力打造“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即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切实扛起总书记赋予江苏“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的重大使命。
下一步,长三角如何拉长长板、贡献长板,引领带动更大区域发展,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合作?发言中,娄勤俭给出四个方面的建议:
携手创造高水平科技供给
以上海全球科创中心为牵引,共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发力大科学计划、大科学装置、大科学机构,率先在基础科技领域作出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增强循环动力。
携手畅通高效率产业循环
以产业链联盟成立为契机,进一步加强资源对接、要素共享、优势互补,加强全产业链开放创新,打造世界级产业地标,推动产业链越循环越大、在循环中升级。
携手强化高素质人才支撑
共同创造环境、搭建平台,让国内外人才向长三角集聚,在长三角自由流动、大展身手。
携手打造高标准基础设施体系立足增强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服务功能,加快推动通苏嘉甬铁路、通州湾新出海口等一批引领性工程和新一代数字基础设施、新型物流设施建设,促进长三角资源要素更好循环畅通。
对照现代化建设的五大特征,娄勤俭还进一步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对照“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在消费市场监管、消费政策体系等方面,探索构建全方位互认、高水平共享机制,打造内需市场共同体,让长三角人放心消费、舍得消费,在推动规模市场优势转化为现实竞争力中走在前列。
对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加强规划对接、优势互补,共建乡村振兴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探索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径,在构建推进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上走在前列。
对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依托大运河文化带等共有载体,共同推进长三角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一批文化标识,放大文化融合叠加功能,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走在前列。
对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在上海的龙头引领下,携手优化产业、能源、运输、用地四大结构,丰富“两山理论”实践内涵,在构建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上走在前列。
对照“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围绕支持服务上海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依托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柬埔寨西港特区、中哈物流合作基地、中阿产能合作示范园等平台,实施“一带一路”伙伴关系计划,扩大贸易、文化、民心的开放,在服务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中走在前列。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江苏牢记关怀嘱托,全力服务支持上海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与沪浙皖一道,当好长三角人,干好长三角事,共同谱写好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现代化新篇章。”娄勤俭说。
携手同心
长三角铿锵迈步现代化
△之江实验室副主任袁继新
产业协作和科技创新是长三角一体化的“先行军”,正加速从“相加”走向“相融”,对此,之江实验室副主任袁继新深有感触:“这几年围绕着各个新兴产业所需要的产业技术创新,还有一些基础研究,我们三省一市已经分别建立了合作的办公室,开展了共同的技术研发、技术创新,在长三角地区也进一步流动,也进一步降低了我们科技创新的过程当中的成本,同时提高了创新的效率。”
小编注意到,本次高层论坛上,三省一市聚焦“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共同发起成立长三角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4个产业链联盟,并成立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办公室,都表明三省一市将进一步握指成拳,聚力创新。
△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
“在产业链联盟的平台上,大家可以探讨应用场景,可以探讨源头技术未来的共性方向,也可以探讨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从而会使得我们的抱团发展,以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整体成长会显著加快。”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兴奋地说。
长三角时空一体、山水相连,如何在生态环境保护上,强化共保联治、实现共享共赢,格外引人关注,而此次主要领导座谈会将此列为一个“关键议题”。
小编梳理发现,拉开本次活动帷幕的集中开工项目,由去年的交通建设变成了今年的太湖及水环境综合治理;去年召开的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会,今年也升格为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作小组工作会;而高层论坛上揭牌的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建设企业,则将创新性地运用市场化机制联动各地。一系列新举措都表明了共建绿色美丽长三角的坚定决心。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生态规建部部长刘峰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生态规建部部长刘峰表示,沪苏浙三方已经完全达成一致,各出资1/3,来进行一个整体的先行启动区的开发建设,包括生态环境治水、理水,包括绿化生态这些建设,体现了共建、共担、共享、共赢的制度安排。
△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陈雯
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陈雯认为,长三角一体化不仅有利于保护一方清洁水源,还对区域协调发展中的资源的合作利用、资源的共治共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就是我们说的可复制可推广,也是长三角一体化对全国的贡献。”
本次大会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成果发布会晒出的“成绩单”,也让人们感受到一体化发展的“民生温度”:所有设区市实现医保“一卡通”,10个有轨道交通的城市实现“一码通行”,30类电子证照实现了互信互认,116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了跨省市通办……路成网、道互联,民心更相通,长三角的联系从未如此紧密,“长三角人”的身份认同也从未如此清晰。
△博世智能网联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徐虹
无锡车联网小镇靠近无锡东站,距离上海乘坐高铁仅需要30多分钟,吸引了很多上海的企业和人才来到这里创新创业。“我们从上海虹桥到锡东非常的方便,政府还出台了很多便民政策,我们的医疗福利、生活便利度都提高了,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把软件中心放在无锡。”博世智能网联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徐虹告诉小编。
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如今的长三角,正成为新时代追梦、筑梦、圆梦的理想地,也必将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现代化建设中勇挑重担、走在前列。
△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洪银兴
“新发展格局中,长三角完全可以成为双循环的结合,关键是要彰显一体化的优势。首先是先发展地区的优势要进一步的彰显,突出产业基础的高级化和产业链的现代化;另外一个方面,要加快推进我们后发展地区的现代化的跨越,在共同富裕上面能够做出全国的样板。”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洪银兴说。
(来源:评新而论,记者/高彦 高涵 黄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