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党史办实事】农房改造、“积分”存折……江苏各地创新举措助推乡村振兴

2021年05月27日 14:58:01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我苏网讯 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在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起步之年,江苏已经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这项工作进行了明确部署。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在学党史办实事的实践中,江苏各地乡镇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从群众身边的事情做起,从群众关心的难题改起,真正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切实解决好居民群众的急、难、愁的问题,办好民生实事,增进百姓福祉,温暖群众心房。

  江苏苏北:农房改善让农民“住有优居” 

  改善苏北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是事关江苏省乡村振兴的大事,目前全省已有超20万户农房得到改善。为确保按时保质完成“3年改善30万户”任务,结合党史学习教育,省有关部门和苏北各地正积极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通过深入基层察民情访民意,围绕农民“急难愁盼”问题收集归类清单,努力让农民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

  去年底,宋佃平一家搬进了宿迁市沭阳县陇集镇墩前社区,住上花园洋房让老宋打心眼儿里高兴。但最近,老宋遇到了一件烦心事,家里添了辆新能源轿车,却被充电问题困住了。宿迁市农房办在走访调研当中,发现老宋的“烦心事”不是个案,于是将安装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列入了开展的“设施配套提标行动”中,仅用半个多月时间,老宋家附近就安装了4个新能源汽车充电桩。

  随着“住有所居”的实现,苏北农民群众对“住有优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省住建部门积极回应农民的热切期盼,指导各地高起点设计建造农房改善项目,同步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据了解,为做好苏北农房配套产业建设,省农业农村部门下达硬指标,要求已有的新型农村社区配套建1-2个规模产业项目,鼓励各地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原则,因地制宜做强做优特色产业,并引导农民群众通过土地入股分红、园区务工就业、订单反向承包等方式实现增收。

  淮安市农房办通过走访调研就发现,农民集中居住使规模化养殖成为可能。眼下,在金湖县吕良镇湖畔旺屯新型农村社区附近,一个生态牧场项目正在建设中,建成后将为周边居民提供150个就业岗位。金湖县住建局副局长、农房办常务副主任伏银成告诉记者,“我们引进了一家集一二三产融合的项目,这是一个高端的养牛行业,在这里就业的保底年收入能达到10多万元,预计今年年底实现投产。”

  截至目前,全省已经在苏北新型农村社区周边配套了1277个产业项目,带动5.8万户农户增收。

  无锡:村社改造 邻里空间“大变样"

  在无锡市惠山区洛社镇新开河村的社区文化楼,居民们趁着闲暇时正在崭新的楼道里读书谈天,精彩的社区活动也在这里一一呈现。但在不久前,这片公共区域还是居民烦心的源头。

  作为新开河村改造计划的一部分,文化楼道通过打造邻里空间,彻底解决了公共空间“私占乱圈”的现象,楼道里堆积的杂物消失,电动车乱停放现象也得到杜绝,投诉量从月均20起减少到了个位数,获得小区居民一致点赞。新开河村的行动举措是洛社镇党史学习教育下“我为群众办实事”的缩影。在该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下,村(社区)作为群众服务的主要阵地,通过民情走访、民意调查等方式,针对群众的迫切需求快速响应、立刻实施。张镇桥村多措并举进行水生态修复,对辖区河道进行清淤及沿岸管网改造;徐贵桥社区完成背街里弄和老旧小区的楼道内外墙面出新,整理道路上空市政线缆走线凌乱的问题;镇北村通过与联建企业党组织帮扶贫困、孤寡等有特殊需求的群众,开展关爱服务……基层群众生活中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都清楚地列入了“我为群众办实事”的清单上。从解决停车难、充电难问题到疏浚河道、改善人居环境,25个村(社区)分别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强化社区治理能力,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全方位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徐州:废弃土地再利用 “变身”休闲公园

  在徐州市邳州市土山镇李庄村新修建的活动广场上,凉亭、健身器材、公厕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以“尊老爱幼、礼义廉耻”为主题的文化墙传播着乡风文明。大家在这里乘凉、健身、话家常,舒适而安逸。

  村民们说,这片绿意盎然的游园广场,曾经是一个荒芜废弃的垃圾场。村民陈晴就住在广场附近,她感触很深:“以前这里是一块废弃地,长着草、芦苇,村民有垃圾都往这边倒,到处都是苍蝇蚊子,臭气熏天,太闹心了,我们就跟村里反映。”

  “了解情况后,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我们村里就召开了全体党员大会和群众代表会议,经过多次议商后,决定由村两委人员对这个地块进行整治,为群众建造一个可以休闲娱乐的场所。”李庄村党支部书记陈辉刚告诉记者,连日来,李庄村围绕村民反映的村庄内环境脏乱等问题,通过废弃土地整治再利用、完善垃圾转运体系等措施,让村庄环境有了进一步提升,为村民生活带来了方便。

  陈辉刚介绍:“我们在全村投放垃圾桶300多个,每3到5户门口就放置一个垃圾桶,村里还有一个大型垃圾中转站,每两天就会有专人把垃圾转运出去,这样一来,不仅群众的生活垃圾有了去处,环境也得到了彻底改善。”

  从捂着鼻子绕道走的垃圾场,到百姓休闲健身的好去处,从垃圾的随手一丢到自觉定点投放,改变的是环境,更是村民们的生活习惯。“以前都是哪有空地,就把垃圾倒在哪里。如今,垃圾池、垃圾箱、保洁员都配齐了,咱们老百姓倒垃圾也方便了,现在村庄环境看上去干净很多,村里给老百姓办了件实事。”村民张华竖起了大拇指。

  连云港:“就业超市”搬到农民家门口

  5月26日,连云港市赣榆区沙河镇恰逢5天一次的大集。上午9点多,该镇邱庄村村民李娜到镇区送孩子上学,顺路到集市赶大集。赣榆区人社局在此开展的“学党史 办实事”“就业岗位超市”下基层活动吸引了她的注意。

  通过咨询参加活动的汇友月嫂培训就业中心老师得知,在离家不远的大岭参加免费培训考取上岗证后,由培训机构推荐就业,月薪可达4000-16000元。李娜很感兴趣,当即加了老师的微信,了解了培训时间,预约了相关课程。“现在在家也没有事情做,就是接送孩子上下学。参加免费培训,学习一技之长,考个证书推荐就业,以后俺就不是农民,也能做‘职业女性’啦!”憧憬着未来的生活,李娜很开心。

  据了解,连云港市赣榆区人社局创新工作方法,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系列下乡赶大集、送岗位、送政策活动,组织劳动就业管理处、社保处、劳动监察大队、局法规科等相关职能科室与单位,联合部分有招工需求的企业,组建“就业岗位超市”,梳理出适合农民工作的工种岗位,针对乡镇逢集人员密集的特点,将岗位信息、就业政策、法律法规等送到各个集市,开张“就业岗位超市”供农民挑选,真正把就业岗位送到了农民家门口。

  活动现场,连云港启创铝制品制造有限公司提供了机修工、铸造工、模具工等多个岗位。该公司位于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一家韩资企业,公司优厚的工作待遇成为大家咨询的热点。沙河镇郑巷村村民刘希交对该公司的粗加工岗位很感兴趣,详细了解相关情况;村民张贵珍看到招聘信息中有机修工一职,咨询有没有适合在职业技术学校学习机修的儿子的岗位,并将招聘简章仔细折好放到口袋中,打算带回去让儿子看看……

  另一侧,劳动就业管理处的党员志愿者,将印发的微信小程序“云智聘”个人用户操作手册、印着上百家企业招聘信息的招聘简章等分发给过往的群众,并向他们详细介绍职位查询、扫码投递、招聘会查询等方法,为百姓“云就业”搭建快捷便利的平台。

  “就业岗位赶大集,哪里人多哪里去。”活动现场,赣榆区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就业岗位超市”开张以来,已先后深入金山、青口、沙河等镇开展送岗位、送政策活动十余次,参与企业160余家,提供就业岗位近7000个,数量多、范围广、挑选空间大,促进了农民家门口实现就业,真正为百姓带来了实惠。

  泰州:“党员堂屋”建起村情民意收集站

  在泰州市苏陈镇双岸社区陈来根家的“党员堂屋”内,该镇新一届党委班子成员倾听居民诉求,就党员、群众代表提出的人居环境整治等问题现场给出解决方案,并要求职能部门及时跟踪回访。连日来,苏陈镇把“党员堂屋”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平台和载体,以学促行、以学促干,为乡村振兴“加把劲”。

  “堂屋”是一户人家的主屋,一家人聚集议事、待客之地。在苏陈镇许多老党员家中,堂屋改造成了党员群众学习、议事的主阵地。屋子主人陈来根介绍:“以前附近村民们都喜欢到我家串门聊天,今年在党支部引领下,我腾出院子,建起村情民意收集站。村民遇到问题来反映,我们几位党员志愿者组织商议,并把解决结果通过回音壁反馈,解决不了的及时报告给支部。”

  “统一购买棚架有弊端,不能普遍适用。”“从全局看,还是要呼吁村民不要在主干道搭建。”……在双虹村窦存喜家的“党员堂屋”内,村民们就种植豆角、丝瓜等作物需要搭建棚架一事展开讨论,最后大家达成了一致意见:以不搭建为主,如需统一棚架搭建,由网格员上报支部进一步研究。据了解,苏陈镇打造“党员堂屋”的初衷是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方便行动不便的党员就近参加学习,现在堂屋已经成为本地村民开展自治的重要场所。

  每周,堂屋的负责人都会召集部分党员、群众代表、乡贤能人、志愿者集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知识学习,收集村民反映的新问题及时解决。“这个堂屋建得很好,我有空就来坐坐,看看电视、读读报纸,十分欢愉,半天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家住北庄村李德如家“党员堂屋”附近的杨穿珍奶奶高兴地说。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苏陈镇已建成26个党员堂屋,覆盖全镇12个村(社区)。党员群众依托“党员堂屋”开展集中学习120余次,收集矛盾问题56条,成功化解54件。“年底我们还将根据网格内信访量、群众满意度等要素,评选出‘十佳堂屋’。”苏陈镇党委书记储卫兵表示,下一步,苏陈镇将优化堂屋空间布局,完善堂屋功能设施,打造温馨环境氛围,让“党员堂屋”真正成为群众的议事厅、党员的宣讲台、矛盾的终结点。在密切干群关系中,探索创新基层发展治理的“苏陈模式”,以实际行动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

  宿迁:“积分”存折、瓜棚里建起党支部

  5月25日上午,记者来到了宿迁泗阳县城厢街道界湖社区界湖花园的胡立本的家中,这些天老胡非常开心,闲来无事就会拿出一本特殊的“存折”看一看。记者看到,在这本红色的存折中,写有户主姓名、电话、家庭住址、积分、兑换等内容,在积分一栏,基础分10分,再加上他作为红白理事会成员加的20分,从四月份到现在,老胡已经攒下了30分。

  像胡立本一样,社区的每一位居民都领到了这样一本特别的积分“存折”。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宿迁泗阳县界湖社区的村支两委成员们开始了全社区范围内的大走访,征询意见、倾听想法,最后形成了“五红”积分管理制度,而这本积分“存折”就是最具体、最生动的表现。按照人人参与、一房一户的原则,以住户为单位实施积分制管理,家庭成员所得积分均汇总计入该户积分“存折”。在小区内从事水果生意的陈金芝开心地说,有了积分管理制度的激励,自家的摊位比以前更好、更规范了。“只要把卫生,摊位大小合理安排好,我们就可以加分了!

  据介绍,围绕村民手中的这本积分“存折”,社区还建立了积分管理体系,按照“红网格”、“红先锋”、“红磁场”、“红盾牌”、“红物业”五个方面,进行日常积分管理、评核和兑换等相关工作,负责解释积分运行相关情况和接受住户咨询与监督。一本小小的积分“存折”是乡村治理的创新载体,推动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结合,提高新型农村社区治理和服务能力。

  记者来到宿迁市泗阳县新袁镇于湾村蔬菜基地,西瓜大棚内工人们正在娴熟地采摘着西瓜,几个穿着红马甲的党员穿行其中,帮助工人把采摘的西瓜装入筐中,运上三轮车,一趟接着一趟。

  于湾村党员韩静告诉记者:“眼下正是西瓜上市的时候,瓜农们人手不足,为了把这些西瓜快速送到市场上,我们就组织了党员干部来给他们提供一些帮助!”据了解,一周前,于湾村的党员们就到多名种植户家走访,了解他们从采摘、劳动力到运输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在走访过程中,种植户马梦影反映,劳动力少是最大的问题,目前正着急去哪儿找工人。

  对于种植户马梦影来说,党员干部的做法解决了她的燃眉之急,目前,她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在销售环节。于湾村党支部大力发扬“支部建在连上”精神,加强党建引领,在瓜棚里建起一个由十名党员组成的党支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了解村民的实际需求、实际困难,形成问题台账,并利用村中现有人力、车辆、销售渠道等资源进行调度,尽最大的努力帮助种植户排忧解难。

  总结推广典型案例,是破解乡村治理难题的现实所需。江苏各地尽最大努力将基层群众生活中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解决,把“我为群众办实事”真正落到实处。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度、广度和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在深化改革创新上善作为,聚焦农村改革重点领域,解放思想、大胆实践,主动作为、攻坚克难,总结推广基层创新经验,方可奋力推动我省乡村振兴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来源:我苏网 江苏新闻广播/姜奇卉 江苏广电无锡中心站/路明杰 江苏广电连云港中心站/吴斌 仲启飞 通讯员/张明 王静 江苏广电泰州中心站/沈骁 薛苏阳 通讯员/徐洪 高小梅 江苏广电宿迁中心站/徐徐 泗阳融媒/孙亚丽 魏红 徐州日报 编辑/徐金吉)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