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的淮安市淮安区闹市,生活的烟火气越发浓郁。游园里,一天忙碌后的人们,随着音乐节拍惬意地跳着广场舞。步行于大街小巷,人们在感受这座城市舒适生活环境的同时,也发现一个现象:所有的夜市大排档均移入室内,没有一家在室外经营;生意火爆的大小饭馆门外,没有一个餐厨垃圾桶。生活在这里,百姓幸福感与获得感有了更具象的表达,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转变与更新,正于细微之处一点一滴地发生。
为了群众:城市温度不断提升
时下,西瓜等夏季农产品大量上市。如何既不影响市容市貌,也不影响西瓜的销售?
“城市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让人民群众更好地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度,所以管理不能仅仅是‘堵’,而应该更多地去思考如何方便群众。”淮安区城市管理局副局长王建民介绍,经过前期调研,他们预测出西瓜摊点的数量,并制作了统一外观、尺寸、标识的瓜牌,同时根据“不影响交通、不能有安全隐患、保障瓜农销售效益”的原则,设置了近百个销售点位,这样既解决了瓜农销售需求,也保证了市容市貌的井然有序。
为了最大限度维护群众利益,淮安区常态化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督查工作。截至目前,城区12个农贸市场活禽销售区域改造建设正在陆续开展,9个老旧小区改造全部进场施工,新建和改造公厕4座,南门大街快慢车道及人行道已经封路进场施工,西汪巷、锅铁巷、察院街等10条巷道也已全部进场施工,荷湖公园黑臭水体整治清淤工程完成了70%以上。
依靠群众:文明合力显著增强
淮安区有一个特殊性,就是小区周边商户特别多,城区小区沿街商户就达到8000多户。这虽然为城市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却也是城市管理的巨大力量。
淮安区遵循“人民城市人民管”的原则,着力搭建市民、商户、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城市管理的平台,开展了“门前五包”自治活动,持续加强“门前五包”诚信红黑榜制度的建设和完善,进一步调动了广大商户落实“门前五包”责任制的自觉性,成效十分显著。
漕运广场是城区商户最为集中、人流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淮安区以此区域为着力点,广泛发动、汇聚力量,树立起商户们的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文明城市建设合力。
“每月开展优秀商户评选,除对不良行为进行曝光外,更主要的是宣传正能量的优秀商户。”王建民介绍说,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该区域内的院东、院西两条步行街的商户全部创成了星级商户。在此基础上,整个城区的文明氛围日益浓厚。
“每家商户早上开门第一件事,就是打扫店铺内外。大家都干干净净的,我一家邋邋遢遢,哪怕就一个污点,也会显得格外碍眼。”采访中,不少商户这样对记者说。
据介绍,五月份,淮安区将在表现突出的星级商户中评选出20家进行表彰。这一举措将每月定期开展。
服务群众: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原来,渣土运输是晚上10点到第二天早上5点,但夜间行驶可能会影响到居民休息。今年开始,渣土运输时间调整为早上8点到晚上10点,期间避开高峰时段。”王建民说,所有的工作都应该站在群众的角度,让每一项举措尽可能地方便群众、惠及群众。
渣土运输一直是城市管理的难点,极易反弹。针对这一情况,淮安区精准施策,在严格管理基础上,专门出台渣土禁运“十个一律”长效制度,包括未按规定时间、线路运输的一律禁运,车身不洁、车轮带泥、未密闭覆盖的一律禁运,未按指定地点消纳、乱弃乱倒的一律禁运等内容。目前,城区160辆渣土车全部安装上定位系统,随时可检查是不是在规定时间、规定路线行驶。这样,渣土运输治理就进入了长效化运行轨道。
淮安区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坚持重在建设、以立为本,久久为功、持之以恒,严格落实常态长效机制,于今年4月份,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国文明城市建设“自主管理、执法长效”的实施意见》《关于建立文明城市建设“自主管理、执法长效”行动指南的工作意见》等机制,着力从源头上、机制上推动文明城市建设常态长效开展,不断迈上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