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士无双!扬州亲人送您远行

2021年05月23日 15:22:38 | 来源:扬州发布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或许你还不知道,其实袁隆平院士与扬州,有着不一般的情缘。

  他的外婆是扬州人,他的妈妈在扬州长大,他还受教于扬州名师黄泰门下,他曾在扬州巧解“饭”字……

  下面,跟随小编一起回忆袁老的扬州情缘。

  袁隆平母亲出自扬州名门

  2010年3月5日,作为全国政协委员,袁隆平出席全国“两会”。扬州报业传媒集团的记者专访他时,他开口就来了句纯正的扬州话:“乖乖隆地咚,我是扬州滴!”他还亲口告诉记者,他的母亲是扬州人,外婆家就在扬州。他回忆说:“我外婆是扬州的,家在老城里,街道特别窄。因为我妈妈在扬州长大,她就讲扬州话,我也会说扬州话呢。”

幼时的袁隆平(母亲怀中),右为袁隆平的哥哥

  提起扬州,袁老如数家珍:印象最深的是1948年,“那年我才18岁,我还去过瘦西湖呢,现在脑海里还有印象,不知道当年的景点还在不在?”

  袁隆平母亲华静,出生于扬州大户人家,家境殷实,华静从小就被父亲送到教会学校读书,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毕业之后在一所小学担任英语教师。袁隆平的父亲叫袁兴烈,大学毕业后回到县里担任一所小学的校长,成为了当时颇受尊敬的高级知识分子。

袁隆平院士的父母亲:袁兴烈和华静

  袁隆平这样评价自己的母亲:“我母亲是当时少有的知识女性,我从小就受到她良好的熏陶。我的英语是我母亲发蒙的,很小时我就跟着她念:This is a book. How are you……后来上学,我的英语从来不复习就都是高分,我觉得很容易,因为我有基础。母亲对我的教育影响了我一辈子,尤其在做人方面,她教导我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她总说,你要博爱,要诚实。”

  袁隆平曾受教于扬州名师

  袁隆平院士是南师附中1949届校友,2002年,在南师附中100周年校庆时,袁隆平回母校,特询问一位教过他的“黄泰老师”。这位黄泰老师正是扬州著名教育家。遗憾的是,当时黄先生已经去世了。

  黄泰门下走出12院士百余教授 ,更有3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征镒、袁隆平、黄纬禄,此外,还有我国航空事业创始人吴大观、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杨祚德、北京大学教授谢义炳院士、中科院研究员许国志院士、南京大学教授高鸿院士、复旦大学教授吴征铠院士、著名地质学家常印佛院士、石油工程专家童宪章院士、电子信息工程专家童志鹏院士。

  袁隆平曾在扬州巧解“饭”字

  曾任扬州大学植物生物技术博士点学科带头人、现已退休的潘学彪教授回忆当时与袁隆平共事的场景说,“试验田就是他的中心,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

  出自原里下河农科所所长、扬大兼职教授、博导张洪熙之手的“扬稻6号”,经袁隆平推荐,成为我国第一个水稻基因测序材料,并成为世界上两个最有影响力的基因测序材料之一,这也是我国两系杂交水稻最好的“父本”。它“养育”出了“扬两优1号”“两优培九”“丰两优1号”“Y两优1号”。

2018年8月15日扬州日报要闻版截图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扬州日报》副总编拾景炎还在扬州大学工作,当时他曾访谈袁隆平,专访稿件题为《袁隆平巧解“饭”字》,这个标题的来由令拾景炎印象深刻。“当时袁隆平开口第一句话就说,‘中国人造字很讲究,左为食,右为反,有了充足的食物天下太平,否则天下大乱’。通过多年推广杂交水稻,让改革开放后的中国老百姓吃饱肚子,这是他最引以为骄傲的事。”拾景炎说。

  这位扬州人曾为袁隆平提供志愿服务

  得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逝世的消息,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检察院干警许扬表示很悲恸。2012年,在海南大学求学的许扬,曾是博鳌亚洲论坛的一名志愿者,参与为袁老接机等志愿服务。得知许扬是扬州人,袁老点赞“扬州好啊”,并且称赞他“You are a good volunteer”。

  把一生浸在稻田里,把功勋写在大地上,送别袁隆平院士!一路走好!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