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生活,只有经历过,你才知道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只有体会过,你才知道其中的快乐,只有拥有过,你才知道其中的纯粹。
第一次上课很欣喜
“同学们,今天有两位小朋友一起来参加我们的社团活动……”
5月11日下午,小朋友南南、同同的到来,让树勋小学的课堂里热闹了起来。因身体残疾,南南和同同从未踏入过校园。在这里,他们第一次戴上了鲜艳的红领巾,与同学们一起进行手贴画社团活动。
在老师的指引下,两个孩子参观了学校,宽敞的教室,有趣的电声乐队,多彩的融合教育资源中心,让孩子充满了好奇。
2015年起,由海门特殊教育学校巡回指导老师、各区镇资源老师、残联康复师和爱心协会志愿者们组成的“康教上门”团队,开始对全区有本地户籍且在本地居住、不能坚持到校接受教育或进入机构康复、具有一定接受教育能力或有康复需求的7-17周岁重度残疾儿童、少年开展送教上门活动。
南南和同同患有癫痫,去年9月到了入学年龄,把上一个服务的孩子小王交接给树勋初中的特教团队后,树勋小学老师李军接手了这两个女孩,每月上门送教两次。
“刚开始,我们为她们设计些粗大动作的训练,比如搬小椅子,扔皮球,主要训练她们听懂指令,之后慢慢进行精细动作训练,比如穿小珠子等等,她们现在已经学会了很多,基本的蔬菜、动物、数字等等都能认得。”李军老师介绍,从最初的不能认人,无法与人沟通,到现在已经非常熟悉自己的老师,送教上门慢慢有了成效。
身患残疾是孩子和家长无法选择的不幸,他人的关心会使他们收获些许温暖。“去的时候,经常带些小礼物,孩子们每次看到我们过去就会露出憨憨的微笑,家长们也热情好客,对我们非常欢迎。通过家庭和我们的共同努力,孩子在语言和生活习惯上有了小小的进步,这让我们感到自豪。”李军告诉记者。
除了家人,送教上门的孩子平时很少跟外界接触,生活比较封闭。李军尝试过带自己班上的学生到南南和同同家里,同学们的陪伴让两个孩子体会到了快乐。
爱心暖流全区涌动
每年5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是全国助残日,为了让这些孩子与外界有更多的接触,今年助残日到来之际,海门特殊教育学校联合部分普通中小学、幼儿园开展“送教上门学生”进校园活动。
南南和同同第一次随李军老师来到了树勋小学,体验集体生活。而在悦来初中的十四岁青春仪式上,行动不便的小王受到学校的邀请,登上舞台,给大家带来了古诗《春晓》和歌曲《贝加尔湖畔》,收获了台下观众热烈的掌声。
小王同学激动地告诉记者:“这是我第一次登上舞台,没有想到大家非常热情,给了我很多鼓励的掌声,真的非常感谢!”小王的母亲曹女士介绍,过去,儿子在家,就和妹妹还有几个邻居家的孩子玩耍,生活十分单调。自从接受送教上门服务以来,热心的老师、志愿者等耐心地教导儿子,他的心情逐渐开朗,语言和沟通能力也明显增强。这次能有机会来到学校,向同龄人展示自己学到的一点点本领,对儿子来说,机会难得,也感到非常开心。
送教活动离不开众多社会志愿者的爱心付出,他们自发行动起来,或担任司机,或担任助教,忙碌在大街小巷,以不计回报的公益行动感染着身边人。
“这几年感受最深的有很多,真正看到了小孩的变化,从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老师教个数字,可能一个月、两个月他才会说1、2,到现在可以读着儿歌,会做简单的算数,这都是令人欣喜的变化。作为志愿者,希望我们献出的一点点爱心,让更多的社会群体关注到这帮不被关注的孩子,让他们受到更多教育。”海门馨爱公益组织志愿者黄华说。
多年来,“康教上门”团队送教近千人次,送教地点涉及海门每个区镇。2019年,海门“康教上门”团队获评“全国助残先进集体”,这在南通是唯一,江苏仅三家。
据了解,目前,海门共有72名重度残障儿童接受“康教上门”服务。按照江苏省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各学段在普通学校接受融合教育的残疾学生占该学段残疾学生总数的比例要明显提高,要基本形成以随班就读为主体的特殊教育发展格局。
海门特殊教育学校校长、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副主任仇中辉介绍:“今年开展这样的活动,一方面让普通学校的孩子了解特殊儿童身残志坚的事迹,另一方面,对于特殊儿童来说,也让他们感受到了普校的集体生活,感受学习的快乐。希望更多的学校能够参与进来,希望社会各界一起来解决这些学生学习的困难,让他们未来能真正走进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