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渡!江南特有的湖甸龙舟会,开划……

2021年05月15日 17:58:30 | 来源:常熟发布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四月初二划龙舟!

  怎么端午节还没到,就有划龙舟了? 对啊,而且这里每年还会举行两次!

  5月13日(农历四月初二)是常熟甸桥村的大日子,村民们做戏祭祖,敲锣打鼓,在水上举行龙舟巡游,祈求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01龙舟,是江南文化的延续

  不同于传统五月初五端午节的赛龙舟,甸桥村龙舟活动定在每年农耕时间的春秋季节,是一年两度的节令祈福。

  第一次是在农历四月初二叫“划青苗”,第二次是在农历七月廿一叫“秋报”,从宋代开始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有着江南水乡农耕文化“活化石”的美誉。

▲《重修常昭合志》中记载了湖甸龙舟活动

  中午十二点多,湖面从远处激起了鼓声,五颜六色的龙舟开始从西边缓缓而来,汇聚在孚应王庙前的河畔。

  将庙里的孚应王和传令将军请上最大的老爷船,瓜果等祭品也一起装上,龙舟活动就准备得差不多了。

▲相传祭拜孚应王是为了纪念唐朝张巡、许远这两位唐代安史之乱时的忠勇之将

  接驾老黄龙、本庄老黄龙、前巷老黄龙、孟捋老紫龙、猛将太平龙、穿云小白龙、下村小青龙,七条龙舟每条都有自己专属的霸气称号!

  关于“接驾老黄龙”还有一个传说——当地老一辈们确信,当年乾隆帝下江南,湖甸人曾经划着龙舟从元和塘到苏州接驾,所以才有了“接驾老黄龙”的名字。

  七条龙舟依曲折的水路而行,沿途经过庙宇、庙宇旧址以及社棚处龙舟就要“打棹”,即行礼。少则打三个棹,多则十二个,以表达对当地神灵和先祖的敬意。

  每次龙舟一开,当地村民和周边居民总会驻足观看,在他们眼里,龙舟会是心中最热闹的时候。

  俞阿姨 当地村民:

  每年这个时候都是我们村最热闹的时候,湖边都会围满了人群来看,场面十分壮观。

  02龙舟,是团结争先的象征

  在并不宽大的河道里,龙舟一条接着一条掉头,有时候眼看快要撞上了,只听得“掌关刀”一跺脚,顺势拉刀,龙舟在水中画出一道白色的弧线,原地换了一个方向,化险为夷。

  相信眼尖的朋友也发现了,其中还有一支女子龙舟队,咱们常熟阿姨们划起龙舟来也是元气满满。

  据了解,一条龙舟上满配16-18人,大家各司其职,分别担当跺龙头、掌关刀、锣鼓手、划手。

  ▼

  跺龙头(即船头指挥):

  一人手把龙头,一手挥红色小旗,这叫“跺龙头”。

  掌关刀(即舵手):

  一人站在船尾掌控方向,叫做“掌关刀”——和一般的船舵不同,龙舟的船舵是一把霸气的关公大刀。

  锣鼓手:

  龙舟中央有一个四方旗栏架,上面插着两顶大旗伞,挂着花花绿绿的令旗、挂旗和灯笼,里面坐着“司鼓”。“司鼓”左手敲锣,右手打鼓。这鼓声不仅是为了振奋士气,更起到指挥划手的作用,鼓点密集时,划手们埋头加速,而大转弯,小转弯,也都有不同的鼓点。据了解,这锣鼓的节奏是从宋代开始世代延续的。

  划手:

  船上划手们训练有素,坐在两侧船舷奋力挥桨,龙舟破水而行。

  03龙舟,是刻在骨子里的基因

  湖甸人自古依水而生,过去个个能划船、个个会游泳,造船自然也不在话下,这些龙舟都由湖甸人自己制作而成。

  上阵“父子兵”“夫妻兵”,在这里也并不稀奇,因为许多都是受家族影响,从小就开始与龙舟为伴。

  朱金林 当地村民:

  受父辈影响,我小的时候就接触了龙舟,划龙舟已经是我们这里每年必举行的的传统。很多人都会拖家带口一起上,今天我也是带了我的妻子一起来划龙舟。

  龙舟上的人平均年龄几乎六七十岁,其中,年纪最大的是今年已经80岁的周传宝。

  周传宝 当地村民:

  我划龙舟已经有将近四十年的经验,年年划年年有劲。

  一城山水哺育了数千年的龙舟文化,也滋养了常熟的城市精神和龙舟情怀。这也是根植于虞城人血脉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代代传承、经久不衰!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