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人70年同做一件事:“把心放在路上,把路放在心上”

2021年05月14日 10:00:19 | 来源:无线海门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梁卫卫是南通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海门分中心的农管股股长。他出生在一个“公路之家”,他的爷爷梁士明作为海门第一代养护工人、第一代施工队长,修建了海门第一条黑色路面,父亲梁永新在兴达养护公司工作,他们一家工作经历正好也是海门公路的发展缩影,共同见证了海门公路几十年来的巨大变化。虽身处不同年代、不同环境、不同岗位,但他们对公路的感情都一样——“把心放在路上,把路放在心上”。

  爷爷梁士明的砂石路

  梁卫卫的爷爷梁士明,是海门第一代养护工人、老一代的施工队长,也是一名共产党员,他见证了海门公路发展的“三级跳”。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海门东临大海却无港口,南邻长江却无桥梁,西属江苏却远离南京,北接苏北却路网不发达。当时,整个海门只有老通吕线和老常久线两条公路,都是3.5米宽的砂石路。

    那个年代,公路养护工具简陋,手推车、铁锹、锄头、扫帚、簸箕等就是养护工人的全部家当。艰苦环境没有动摇梁士明献身国家交通事业的坚定意志,他总是迎着旭日出,伴着晚霞归,为公路养护事业奋斗。梁士明回忆说:“当时,海门公路都是砂石路,最怕下大雨,下完大雨后往往会出现路基坍方、路面砂石全部被冲走,那时候没有机械全靠人工挖刨。有时早上带着干粮出门,每天步行往返30公里在三阳镇至青龙港之间,由于交通不方便,有时离家较远就借宿别人家。”1975年,梁士明被推举为施工队长,他带领养护工人负责修建了海门第一条柏油路,又去修了南通市环北公路,1964-1965年还支援了淮安盱眙县公路的修建。当时工作条件艰苦,住宿环境恶劣,屋顶都是用稻草盖的,墙面都是芦苇编织的,遇到天公不作美,外面下大雨屋内下小雨。晴天一身尘,雨天一身泥,这是公路人的真实写照。有人开玩笑说:“远看像要饭的,近看像拾破烂的,仔细看才知道是养护段的。”

  父亲梁永新的机械施工砂石路

  上世纪八十年代,梁卫卫的父亲梁永新也到公路上当起了养护工。当时公路修建大部分靠人工,机械设备只有两轮的压路机等,养护工程进度缓慢。撒灰土时,马路中间立个三脚架,中间吊个大筛子,灰土全部要过筛,尘土飞扬中,工人们分不清彼此。浇柏油时,两三百度的温度,还要趁夏天这样的高温晴好天气,经常有工人中暑,但他们只是在树阴下稍作休息就继续投入到工作中。当时拌油石子又重又烫,怕油石子摒住,工人们不得不快速搅拌,但即使几个人配合,不停地做,一天也只能铺200多米,而工人的手臂早就发软发抖。那时的施工队虽说有百八十号人,但南通到吕四的老通吕线还是修建了好多年,40公里长的老336线也用了五六年的时间才修建完成。

    到了九十年代,公路交通发展终于迎来了春天,大型压路机、搅拌机、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沥青摊铺机等机械设备纷纷被运用。梁永新先后参与了海门公路大建设,336省道拓宽、335 、221、222等省道建设,包括之后的县乡公路大建设,常久公路、海二线等等……凭着公路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铺路石精神,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很多个梁永新披星戴月,日晒雨淋,年复一年,拓出了宽敞大道。他们流过的汗,只有那条公路最知情;吃过的苦,只有那条公路最明白;受过的累,只有那条公路最熟悉。

 

  梁卫卫守护公路的情怀

  梁卫卫小时候经常听父亲给他讲述爷爷和他们那个年代公路人的故事,他就有了公路人的自豪感,于是,他下定决心做一名光荣的公路人。2000年,梁卫卫一毕业就来到公路管理站工作,扛起了爷爷和爸爸用过的铁锨。

  “2018年刚刚担任农管股股长时,部门只有三个人,但要负责340公里县乡道的养护监管和2000多公里农村公路的养护指导工作,任务重、压力大。”梁卫卫说。为做好农村公路的养护管理工作,他始终坚持以确保公路养护质量为已任,不断提升农路养护水平。“如今,养路工不用将爱系于漫长的思念,结束一天的工作后,可以回到家中与家人共进晚餐,比我爷爷他们幸福多了。”梁卫卫笑着说。

  辛勤付出,终有回报,海门的农村公路成为全省的样板路,连续多次名列全省三甲行列,2017年,被授予江苏省“四好农村路”荣誉称号,在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运营方面形成了海门模式;2018年,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国务院扶贫办三部委联合命名海门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同时牵头养护公司在乡村公路上率先使用智能型主动发光技术,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第一批在乡村道应用此技术的区县;率先建立南通首家县道公路标准化应急物资储备仓库;率先试点建设“四好农村路”智慧管理系统;率先引入“静通市容”市政管理单位参与县道养护管理。

  “回望爷爷和父亲的足迹,放眼脚下的公路,我深知要走的路还很长。”梁卫卫说,“这几十年来,我感慨他们工作的苦涩,也感叹海门公路事业的发展。”

  “爸爸,你和爷爷为什么是一个单位的啊?”

  梁卫卫笑了笑跟孩子说:“爸爸的爷爷也和爸爸一个单位。”

  孩子看着梁卫卫说:“那将来我也要和爸爸在一个单位上班。”

  梁卫卫说:“如果孩子愿意,我也想让孩子扛起一辈又一辈的铁锨……”

  (来源:无线海门)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