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码头、小茶馆、来往的货船……曾经熟悉的生活点滴,都浓缩在一件件斑驳的老物件里。“老浒关”季进兴,从高中时期便开始收藏浒墅关当地的老物件。长在大运河畔,他见证了浒墅关的巨变,也保存着关于运河的独家记忆。
老季说,他是个念旧的人,家里可以说“宝物”云集。盛米的容器、煤油灯、清末衙门枷锁、官府用的茶壶……一间屋子被塞得满满当当,如同一个记忆博物馆。这些“老朋友”在他的保存下部分还能使用,在岁月的沉淀下,也多了些韵味。
谷桶、升罗,两件布满岁月痕迹的生活用具把我们带回了那段码头岁月,“当年从阊门起一直到浒墅关,运河上来往的都是运米、谷的船只,苏州的粮食销往全国,升罗就是其中重要的测量工具。”老季说。据《寒山寺志》记:“自阊门至枫桥十里,估樯云集,唱筹邪许之声,宵旦不绝,舳舻衔接、达于浒墅。”浒墅关的漕运文化由此可见一斑。
高度约20厘米的圆形谷桶,外表刷着一层红漆,底部和腰部各有一层铁箍,放满一桶便是十五斤谷。升罗是木质碗状容器,表面已经泛黑,开口是约14厘米的正方形,深约9厘米,上面还印有“国计堂”的“堂”字。
季进兴说,后来,升罗也逐渐走进居民家里,大家可以根据人口数量,用升罗精确判断出所需的米量。如今,谷桶、米桶和升罗早已淡出人们的视线,但从这老物件中仍可见浒墅关当时大米市场之盛况。
过去没有通电的时候,就是油灯的主场。棉绳作灯芯,一直延伸到灯座里,灯座内注满虎油,棉绳浸染灯油,用火柴点着绳头,罩上灯筒,完成点灯。在没有电灯的年代,“灯盏”成了每个家庭不可缺少的物件。“我们小时候都用过的,家里姑娘绣花、长辈打草席时候都是用的这种灯。”老季说。
依附着繁忙的京杭大运河,当时的浒墅关经济繁荣、物流发达。上世纪中叶,河西上塘与东岸下塘,大大小小布满10余家茶馆。那会儿茶馆多到什么程度?走在街上随意抬头看看招牌都是某某茶馆。当时,茶馆里常见的就是六角茶壶桶,做工细致,边上还有雕花。用的时候,把茶壶放进去,盖子盖上并在空隙处塞满棉花,能起到保温的作用,想要倒茶的时候刚好有留出来一个茶壶嘴,以保证随时都有沸水可供冲茶。浒墅关的茶馆除了喝茶还兼营书场,以及不定期的京昆、绍兴戏演出。若是遇到春夏饲蚕,席草收获季节,古镇的蚕种草席交易就延伸到各家茶馆中进行。
一件老茶桶、一种种油灯、一个陶罐或瓷器,甚至家用的铜盆、筷筒、算盘……每一件不起眼的老物件,老季都视若宝贝,这些都是关于运河的记忆和桩桩故事,也折射了时代的变迁和幸福生活的不断变化。
(来源:看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