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安角斜,有一张名片全国闻名,这就是被写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志》、全国唯一团级建制的民兵单位--角斜红旗民兵团。这支发源于抗战期间抗日自卫队的光荣队伍,历经80载风雨洗礼,始终弘扬“听党指挥、忠于祖国、爱军尚武”的红旗精神,成为经济社会建设的尖兵力量。
1941年3月,海安来南乡抗日自卫队成立,带动角斜、周庄、范堑等乡相继建立民兵组织。抗战烽火和解放战争中,角斜民兵经历数百次战斗考验,涌现出许多“支前英雄”、“支前模范”。传承这一光荣传统,1958年,角斜成立民兵团。
86岁的汤长林曾任民兵团参谋、团长,他说,毛泽东同志讲民兵工作要做到组织落实、政治落实、军事落实。“这三个方面,我们每年都要这么做。我们每年都要把民兵组织整顿一下,过了年龄的要退役,年纪轻的要吸收过来。训练的任务有射击任务、投弹任务和爆破任务。”
光荣的角斜民兵团,吸引着当时的年轻人。78岁的曹莲凤回忆,当年民兵团组建女炮班,她和妹妹双双入选。靶场上,女炮兵利用劳动之余刻苦训练。在1964年省军区组织的民兵大比武,一举夺魁,曹莲凤被誉为“神炮手”。“我们得到了四种奖品,有毛主席著作、一只钢笔、一个茶杯和一条毛巾。得奖了,感觉开心得不得了。”曹莲凤说。
1966年3月24日,原中共中央华东局、原南京军区在海安召开角斜“红旗民兵团”命名大会,成为全国唯一团级建制的民兵单位。
改革开放以来,海安红旗民兵团积极适应新要求,坚持“编为用、建为战”,结合农村实际加强专业化建设。目前,全团民兵782人,活跃在综合应急、边防战备、铁路护路、海上侦察等各领域,基干民兵在位率常年保持在80%以上。
海安角斜红旗民兵团民兵袁小华说:“我是从红旗民兵团走出去的,我感觉很自豪。我要把红旗精神要带出去,把它发扬光大。”
历经80载风雨洗礼,发源于海安角斜的民兵团,红旗精神已经在海安大地扎根。角斜小学少年军校,每年都要举办军事体验营活动,队形队列、红色阅读、内务救护·····让“红旗精神”通过这样的方式一代代传承。
“我们举办了内务整理、军体拳、军队联唱等一系列活动,通过这个活动有助于我们对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让角斜民兵团的红旗精神代代相传。”角斜小学校长刘华说。
近年来,海安角斜开展“一营带一村、一村带一组、一兵带一户”结对活动,民兵与困难群众结对,积极开发创业项目,带领村民走上致富道路。海安每年举办民兵节活动,传承、弘扬“红旗精神”成为老区发展的红色动能。
海安角斜红旗民兵团政委、海安滨海新区党工委书记、角斜镇党委书记周树群说:“围绕我们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党史和红旗民兵团55周年历史,深入学习,从党史和民兵团的历史中汲取前进的智慧和力量。我们要发动广大党员干部和民兵,一起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设,通过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效检验学习成果。”
记者手记:
诞生于抗日烽火、成长于解放战争,角斜民兵一手拿枪、一手拿锄,在烽火岁月中淬炼出“听党指挥 忠于祖国 爱军尚武”的“红旗”精神。从战争年代到和平时期,角斜民兵团始终坚持“党在心中枪在手,红旗永跟党旗走”,“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经济建设唱主角、抢险救灾当先锋、扶贫帮困当标兵,成为经济社会建设的“尖兵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