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己身上学打针!99岁“护士奶奶”是个犟脾气

2021年05月08日 14:50:35 | 来源:引力播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做护士,最重要的是耐心、细心,要像对待自己亲人一样对待患者。”回顾三十多年的护理生涯,今年99岁高龄、满头银发的“护士奶奶”朱秀源眼神清亮,说到激动处,不时用手指比画。

  朱秀源,1923年生于南京。她自小患有腿疾,一直被家人悉心照顾,她深知疾病的苦痛,更体会病愈康复的快乐。上世纪50年代,血吸虫病在江南流行,年少的朱秀源响应国家号召,和20多个年轻人一起来到吴县,查钉螺、做宣传,走家串户开展防疫工作,并由此和卫生事业结下不解之缘。

  当时,医护人员短缺,会打针的护士更是紧缺。“不会打针,我就拿自己练,从头学起。”想着可以去帮助别人的朱秀源,有着一股不服输的犟脾气。她挽起衣袖,用嘴咬住橡皮管一端,捆扎好胳膊,轻拍手臂,观察鼓起的血管,一次次在自己手臂上练习扎针。什么角度扎进去,不感觉痛?怎么进针,药水不会溅出来?这是她研究的打针窍门。“农民的血管比较粗,我一开始就找他们打针,后来有经验了,不仅能一针见血,而且又快又好,每天我打针的数量都是最多的。”说到得意处,老人脸上也难掩傲娇。因打得好,很多孩子还都点名要她打。

  因工作条件艰苦等原因,和她一起来的年轻人,最后就她一人留了下来。二十世纪60年代,她在横泾卫生院成为一名护士。卫生院事情繁杂人手少,常常忙得不可开交,她便主动把配药、注射、护工等工作都包揽下来。“护士就是要机灵,眼明手快。更换床单、擦身拍背、送药打针、端屎端尿……我都干过。”朱秀源表示,尽管当时卫生院地方小,医疗设备相对落后,但医护人员都是非常尽心尽力,病人和家属都很信任他们,积极地配合治疗。在朱秀源的手把手带教下,她的小女儿也成为一名护士。

  尽自己努力去帮助别人,是老人的医者初心。据了解,朱秀源退休后,还是舍不得花钱,省吃俭用,至今没有买一套房,却在她96岁的时候,捐赠了15万元,用于帮助贫困学子。“我和子女一起住,生活已经非常幸福了,钱都省下来,帮助更多人吧。”朱秀源还在想着如何尽自己一份力,去帮助有困难的人。

  (来源:引力播 编辑/沈源)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