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小上海”的大梦想

2021年05月07日 10:24:32 | 来源:无锡博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小上海”,一个直观又倍感亲切的称谓。

  苏浙皖均有城市、乡镇有“小上海”的美誉。在众多“小上海”中,最著名的当属“太湖明珠”无锡。

  无锡是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繁盛的代表性城市,又是“四大米市”之首。

  明清时代的江南地区经济活跃,各大城市争奇斗艳。无锡和上海都是进入近代后大力发展起来的后起之秀。无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与上海联系紧密,发展进程相似,得名“小上海”。

  新时代,“小上海”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拥有大梦想。

  长三角正在成为休戚与共的区域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命运共同体。

  无锡是长三角几何中心,也是国家确定的长三角中心城市之一。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无锡要因势而为,趁势而上,在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体现更多无锡担当、展现更多无锡作为。

  一条黄金岸线的傲然崛起

  从地图上看太湖湾科创带的形状,是沿太湖湾散开的一个网状条块,像是在张开一个大大的拥抱。开放、包容、融合是它的特点。太湖湾边的这一条黄金岸线的傲然崛起,也是一座城市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向未来进发的靓丽身姿。

  去年9月,《无锡太湖湾科技创新带发展规划(2020-2025年)》发布。这既是无锡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抉择,也是无锡深度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主动作为。

  去年11月,第二届苏锡常一体化发展合作峰会在无锡召开。会上,共建太湖湾科创带倡议书发布。而这一工作也被写入江苏省“十四五”规划纲要。

  地处苏浙交界处的太湖,历来是长三角跨区域合作的焦点地带。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时代背景下,科创成了环太湖城市发展的战略支点。

  无锡开启太湖湾科创带建设,并明确争创国家级新区和新发展理念实践示范区。无锡有足够的底气,目前无锡的科技贡献率达到66.7%,江苏第一。

  根据《规划》意见,加快建设太湖湾科创带是支撑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战略平台。在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下,区域创新合作日益紧密,成为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力量。

  太湖湾科创带坐拥太湖发展,在众多的科创带、科创走廊中脱颖而出,成为有活力有竞争力的环太湖新经济生态圈,就需要长三角地区沿线城市的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发挥区域协同创新的强大力量。

  从这个意义上说,太湖湾科创带是一个有着远大志向和抱负的更广意义上的环太湖科创带。

  太湖湾科创带的建设在长三角引发了强烈的共鸣。

  上海市科学研究所规划室主任朱学彦表示:太湖湾科创带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无锡有很好的产业基础、产业配套能力,也有空间的优势。这种产业链、创新链的融合,会在上海和无锡两地之间很自然地发生。

  苏州市科技局政策法规处处长刘岚表示:在重大载体的建设方面可以合作共建,包括在项目“揭榜挂帅”上可以互通,苏州和无锡可以进行体制机制上的一个探索。

  共建太湖湾科创带,合力打造一个引领创新发展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长三角标志性科技创新中心,在践行新发展理念上先行示范。这是时代赋予这一区域的共同使命。

  一次产业“出走”的背后

  华虹集团在上海市域以外布局的第一个大型制造业项目——华虹无锡基地,创造了无锡产业项目单体投资规模的历史之最。

  如今,随着华虹无锡基地12英寸生产线建成投片,无锡成为长三角乃至全国集成电路高端生产线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到2025年,无锡集成电路产业将形成2000亿元的规模,成为世界级产业集群。

  上海媒体把华虹这次牵手无锡,称之为“一次产业的出走”。华虹的态度是,这是集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大战略项目。

  对于华虹来说,项目走出上海,当时也有其他选项。但最终选定无锡,不是偶然是必然。

  上海华虹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素心道出了缘由:“选择无锡,不仅基于双方对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共识,更看重无锡独特的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营商环境,事实也充分印证了这一点。”

  无锡足够有实力。无锡是继上海之后全国第二个集成电路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的城市,已形成了涵盖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专用材料与设备制造在内的全产业链。

  从地理方位看,无锡地处长三角几何中心,具有“一点居中、两带联动、十字交叉”的区位优势,又与上海相近,交通便利。

  新时代,新方位,新机遇。无锡要把自身的发展放到国家战略中同频共振,牢固树立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强烈意识,充分发挥“小上海”的历史渊源和人脉优势,持续释放长三角几何中心的区位功能,争取更多的重大资源、重大平台以及具有重要显示度的重大项目落户无锡。华虹,仅仅是一个开始。

  一场趁势而上的深度融入

  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无锡立足全域一体对接上海龙头、促进城市互动,形成和放大集聚效应。

  趁势而上,深度融入。提升无锡作为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和能级,在长三角区域更高质量一体化进程中走在前列。

  2019年底,无锡在省内率先出台《〈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无锡行动方案》,研究制定《无锡市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对区域联动、市域一体、产业体系、科技创新、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改革开放、公共服务8个领域重点部署,为无锡打好长三角一体化主动仗明确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

  2020年11月26日,无锡市党政代表团来到中国改革开放排头兵、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龙头——上海,这是一次学习取经之旅,也是一次加快融入、接轨、服务上海的具体行动。积极做好“东向接轨融入”这篇大文章,加强与上海的产业联动、科技联创、设施联通,更加主动接受上海辐射带动、放大上海溢出效应,无锡按下“快进键”。

  2020年6月18日,无锡(上海)科技合作洽谈会在沪举行,这是无锡市近年来第一次在上海举办以科技合作为主题的洽谈会,也是近年来无锡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一次对外科技合作盛会。锡沪科技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锡沪科技创业资源共享平台、无锡国际食品科技创新中心等59个科技合作项目集中签约,全面推动锡沪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

  2021年3月31日,无锡高新区上海投资推介会在上海浦东举行,面向全球发布《无锡高新区投资环境评估报告2020》白皮书,并对集成电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等2个重点产业扶持政策进行解读。现场45个重大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达293亿元。

  2021年3月5日,2021江阴(上海)产业合作恳谈会在上海黄浦江畔举行,14个总投资93.68亿元的项目集中签约,项目涵盖半导体、智能制造等领域,其中,外资项目12个。

  2020年8月20日,无锡(杭州)数字经济交流合作洽谈会在杭州钱塘江畔举行。“太湖明珠”与“西湖明珠”数字共生,无锡在长三角甚至更广阔的范围内寻找“城市合伙人”。

  无锡与南通市签署跨江融合发展协议。作为“江海明珠”,南通拥有出海口等无锡并不具备的独特优势,两地互联互通、互补互促谋求“双赢”。

  一次次跨区域的亲密握手,一个个重大项目的相继落地,在深化合作对接、强化分工协作中,无锡与长三角各城市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从曾经引进“星期六工程师”、大力发展乡镇工业,到如今乘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东风加速前行,“小上海”与大上海乃至整个长三角的联动越来越紧密。

  “小上海”可不再是之前意义上的“小上海”。“小上海”,这个活泼的词语背后,是一颗奔腾跳跃的心。

  推动无锡成为全球资源集聚的“小上海”、科技创新应用的“小上海”、高端产业承载的“小上海”、开放枢纽拓展的“小上海”、金融贸易活跃的“小上海”。

  无锡这个“小上海”必将真正成为“大上海”发挥核心辐射功能和龙头带动作用的重要支点,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勇争C位担当,发挥更大作用。这是“小上海”的时代大梦想。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