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上午,南京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团走进美丽乡村,把“学党史、办实事”党史学习教育搬到了桦墅村的田间地头。
外国语学院的20名青年师生党员在老党员的带领下“忆苦思甜”,体验拔草、犁地、下种这一传统农事活动,锤炼“田间地头忆初心,学习党史加油干”的吃苦精神,助力乡村振兴。
在桦墅村的农田里,青年党员师生们顶着烈日,挥舞着锄头,热火朝天地干着农活,犁地、松土、培垄、下种、施肥,一颗颗花生、黄豆种子就被种进了地里。
今年春节过后,村里不少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春耕劳动力严重不足,得知村民情况后,外国语学院的师生党员来到桦墅村开展活动,帮助村民拔草犁地,种植花生和黄豆。
“小时候看爷爷奶奶种过地,今天自己体验了一番,感觉真不容易,种田不仅需要力气还需要技巧,下种不能太深也不能太浅,对我而言是难忘的经历。”学生党员梁冉开心地说。
本科生党支部书记李超雅为这种接“地气”的党史学习点赞,“感觉把对党的热爱和对土地的热爱,以种田的形式深深扎根下去了。”
在田埂上,外国语学院用“特色动作结合专业”开展多语种讲党史,教工支部书记蒲婧新用英语讲乡村振兴,要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顾晓燕老师用法语讲述《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既学党史,又学外语,引发大家对党史和国家命运的思考,也让大家的爱国热情在内心汹涌。
趁着劳动间隙,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李骏在田间地头中讲述了一堂“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外语人担当”微党课,并表示党史学习教育的最终落脚点就是要“力行”,要把党史学习教育同解决实际的问题结合起来,把党史学习教育的课堂延伸到广袤的土地中,主动到田间地头,在红色的土地中感受党史的力量,在人民群众奋进的精神状态中感悟党史的魅力,进一步激发红色基因。
她号召大家多到农村和基层中去,思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以及“十四五”时期大学师生应有的担当与奋斗。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王尧 编辑/高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