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无锡的答案!

2021年05月01日 15:39:12 | 来源:无锡日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五年看头年,头年看年头。

  2021年作为“十四五”开局之年,非常关键。开局之年的“首季报”自然更受关注。

  从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看,无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13.7亿元,同比增长18.6%。比2019年同期增长12.7%。两年平均增长6.1%,高于全国平均0.3个百分点。

  一些关键指标“高开”,态势不错:一季度无锡规上工业利润、服务业营业利润总额同比分别增长97.9%、28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税收收入分别增长22.1%、26.1%,增速分别位居苏南第二和第一,税占比达88.3%、位居全省第二、苏南第一。

  总的来看,一季度无锡经济实现了“开门红”,延续了去年以来整体回升、稳步向好的态势。

  但是,当我们对照“领跑者”“排头兵”的目标定位再来看这份“成绩单”,未免还有些遗憾——以无锡的实力,完全可以而且应该拿下更高分!

  逆水行舟,不进是退,慢进也是退!

  进入“十四五”,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竞争更加激烈、挑战更为严峻、形势更趋复杂,无锡昂扬向上的发展势头能不能延续?能否强势开局、强势起步?

  产业发展进入新赛道、展开新赛跑,无锡能不能在新征程上再掀产业强市新热潮、再开新局面?

  无锡,正在给出答案。

  一座城市经济发展质态如何,看一看它的产业项目就知道了。

  “战报”显示,一季度无锡项目招引进度快,新招引落地(完成核准、备案等手续)超10亿元项目31个、完成率62%、较去年同期增加18个,新签约超5亿元重大产业项目25个、较去年同期增加4个。

  事实上,作为经济发展的“压舱石”,重大产业项目建设一直备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无锡经济的持续回暖,也与抓大项目、稳投资密切相关。

  大项目加速落地,投资热潮兴起,足以说明外界对无锡的看好。

  这一点,在一季度接受观摩的全市16个重大产业项目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翻看一下观摩名单,有不少细节值得琢磨。

  从分类上看,16个产业项目中有4个集成电路产业项目、7个先进制造业项目、2个生命健康产业项目、3个特色园区发展项目。

  仅仅是对这些产业项目做一个简单的归类,就能看出当下哪些产业项目与无锡更“投缘”。

  把镜头再推近一点,聚焦集成电路产业:

  宜兴硅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投资20多亿元打造新一代信息产业用新型基板项目;

  江阴新杰科技正加快推进半导体薄型载盖带扩能生产;

  锡山连城凯克斯半导体高端装备研发制造项目,10月份一期全面建成投用;

  经开好达电子是射频前端滤波器专业制造企业,在建生产线现已进入试生产阶段;

  这些都释放着强烈信号:以“链式发展”为特征的无锡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步伐越来越快。

  正是如此,无锡主政者才有底气说出未来几年无锡集成电路产业将迎来爆发式增长,世界级集成电路产业链并不遥远!

  实际上,不只是集成电路产业表现突出。去年我市16个先进制造业重点产业集群总规模接近1.5万亿元,8个集群超千亿元,其中物联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

  应该说无锡产业集群强有目共睹,而且这个“强”不仅表现在体量规模上,更表现在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

  这里有必要提一提无锡正在大力推进的太湖湾科创带。

  围绕这条“带”,已开始实施“创新企业倍增计划”“重大基础设施领航计划”“太湖之光科技攻关计划”,并布局建设太湖国家实验室、物联网创新促进中心、江苏集成电路应用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每年投入不少于1亿元,面向全球征集科创项目。

  眼下,无锡正加快实施卓越产业链打造工程,深化重点产业链(集群)领导挂钩制度,积极推动物联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强链延链、扩大优势,大力支持深海装备、“两机”等特色产业补链造链、壮大规模。

  目标是到2025年形成11个产业生态完整、技术水平领先、安全稳定可控的千亿规模产业集群,其中物联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分别达到5000亿元、2000亿元、2500亿元,成为世界级产业集群。

  随着太湖湾科创带不断为无锡做强创新高地贡献“流量”,加上市委市政府的强有力的支持,上述目标定会一一实现,产业强市必将再掀新热潮、再开新局面。

  看到成绩也要正视问题。

  这次召开的全市一季度经济运行分析会,既是总结分析,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个“鞭策会”。

  必须承认,对照“十三五”时期气势如虹的发展势头,一季度“开门红”成色并不如预期。

  但有句话说得好,风物长宜放眼量。

  我们看数字、看排名,更要看数字背后的本质、规律和逻辑;我们看当前,更要看当前对长远的影响、趋势和走向。

  今年一季度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同比分别增长38.5%、41.1%、26.4%,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分别达到49.5%、41.9%、20.4%。

  这说明,无锡正在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新兴产业正积厚成势。

  还有投资结构也在优化。一季度,无锡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4.3%,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24%,较去年底提高1.8个百分点。

  经济活不活,市场是面不会说谎的镜子。今年一季度企业落户进展快,新登记企业突破1万家、达12737家,同比增长71.7%,新登记企业注册资本达到673.53亿元、同比增长33.6%,两项指标均超过疫情前水平。

  这些“趋势性变化”,充分说明了无锡经济保持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态势。

  当产业发展从高速度转向高质量,经济指标出现一时的波动是很正常的,更何况,我们是在稳住基本面的同时,不断有新亮点、新动能涌现。

  如果对这些“趋势性变化”视而不见,一味地为一些数字指标和表面现象所困所累,就会患得患失。

  为什么“十三五”时期无锡历史上产业发展能够达到新高度,迈上新台阶?就是因为这一时期,无锡产业发展思路最清、定力最强、投入最大、环境最优、信心最足、成效最好。

  而关键的关键就是有信心、有定力。

  变中求稳要有进的信心,优化结构要有稳的定力。实践已经充分说明,产业强市,不可能一蹴而就;培育新动能、提升竞争力也非朝夕之功。

  进入“十四五”,产业发展进入了新赛道、展开了新赛跑。尽管不确定性仍然横亘在前,但我们依然要牢牢把握住产业强市主导战略的“方向盘”,形成应对纷繁复杂形势的真正主动!

  站在产业潮头的无锡,眼下还有很多的事需要去做——

  在科技创新新赛道上奋力抢跑,在先进制造新赛道上奋力领跑,在数字经济新赛道上奋力奔跑,在现代服务新赛道上奋力快跑。

  2021年已经过去了四分之一,无锡要想实现既定发展目标、实现进位赶超,必须抓紧谋划推出一批创新成果和实质性招数来,形成无锡加速奔跑的爆发力!

  眼下,不妨从两件事入手。

  一件事是抓投资、抓项目。抓投资、抓项目就是抓经济工作全局,就是抓经济工作全链条。

  无锡要想保持住上升的势头,就必须在投资建设上迈大步。2月26日,元宵节,无锡举行2021年全市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现场推进会,共安排集中开工重大产业项目238个,总投资1723.4亿元,当年计划投资578.4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28.6%、47.7%、28.8%。

  此次集中开工项目中,聚焦物联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产业的大块头项目不少,而且带动力非同一般。重点抓好这些项目,做好跟踪服务,既是协调解决各类问题,确保这些项目竣工投产,对促进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另一件事是抓机遇。

  有人说,无锡是一个“五不”城市——不是一线城市,不是省会城市,不是计划单列市,不是副省级城市,不是沿海城市,历来打拼靠自己。

  虽然名字里有个“无”,但总能凭借“无中生有”的过人天赋,在历史的洪流中脱颖而出。

  而今,要在“十四五”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强势开局、强势起步,无锡还要继续保持自己创造性的特质,立足自身实际,发挥主观能动性,吃透政策,把政策里面的“黄金”淘出来,充分释放国家战略“势能”。

  从这个角度来看,近年来,无锡发力太湖湾科创带建设,进一步做强“无锡造”,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发力数字经济新赛道,包括最近围绕“碳达峰”“碳中和”做足文章,都是题中之义。

  即将到来的5月,无锡又将迎来一场盛会——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这是近几年来在我市举办的最高规格会议。

  它的到来,可谓恰逢其时。充分挖掘“机遇”和“红利”,无锡首先要在一体化发展中迈快步。

  在长三角发展格局中,无锡既具备一点居中、地处长三角地理中心的独特区域优势,又有沪宁发展带和宁杭发展带相互呼应,更有十字交叉、东西沿江交通线与南北连接线纵横贯通。

  不仅如此,近些年来,无锡在服务外包、跨境电商等实体经济与对外开放相结合的领域双强优势明显,并拥有诸多全国性试点,集成电路、物联网、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在长三角中彰显出无锡新时代的产业特色。

  如何把拿在手里的这些“好牌”通过精彩的“组牌”,赢在牌桌上,这是无锡发力下一程,要好好谋划的。

  高质量发展之路是一条永无止境的上坡路,越过千难万险,仍有万水千山。

  站在层峰之上,攀上更高的山峰,实现强势开局、强势起步,开创无锡产业强市的又一个辉煌期,无锡有内力、有定力、更有爆发力。

  下一程,期待无锡更好地展现“领跑者”的风姿,在全国乃至全球的产业版图中烙下鲜明的“太湖印记”。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