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5月1日),记者从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了解到,所里科研团队历时10年,在福建漳浦发现了大量琥珀和化石。珍贵的化石样本表明,约1500万年前,福建漳浦地区曾是热带雨林。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王博研究员和史恭乐研究员带领的团队,于2010年在福建东南沿海漳浦县佛昙群地层首次发现了漳浦生物群,其地质时代(约1470万年前)恰处于中新世气候适宜期的晚期。
近十年来,由王博和史恭乐领导的多个学科的30位研究人员组成的联合团队,对该生物群的多样性、古生态和古气候意义展开了详细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漳浦生物群是一个物种极其丰富的热带季雨林化石库,其中漳浦琥珀生物群是世界四大琥珀生物群之一。
研究团队历经10年持续的野外采集工作,获得了25000余枚含虫琥珀和逾5000块植物压型/印痕化石标本。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史恭乐研究员介绍,“古植物群中多样性最高、化石标本最丰富的类群还包括龙脑香科、豆科、樟科和藤黄科,其它泛热带分布的科还有番荔枝科、漆树科、橄榄科、大戟科、野牡丹科、桑科、肉豆蔻科和桃金娘科。这些科的植物都是现今东南亚热带雨林中的优势类群。”
其中,植物叶化石包括蕨类2种、单子叶植物3种、双子叶植物78种,此外还有20余种果实和种子化石。基于已发现的动、植物化石种类,漳浦生物群已成为世界上物种最丰富的新生代热带雨林化石库。
漳浦琥珀来自龙脑香科植物,含有大量的动、植物化石。从节肢动物多样性看,目前漳浦琥珀生物群以已发现的250个科居于多样性第三位,仅次于缅甸克钦琥珀生物群(白垩纪中期,约1亿年前;近600个科)和波罗的海琥珀生物群(始新世,约4800~3400万年前;近600个科),高于多米尼加琥珀生物群(中新世中期,约2000~1500万年前;约200科)。
琥珀中以昆虫最为丰富,包括至少20目200科,其中最常见的是双翅目,约占总数的55%;其次为膜翅目(各种蜂和蚂蚁);再次为鞘翅目(甲虫)以及半翅目(蚜虫、蝉、蝽等)。此外,琥珀中还包含有大量羽毛、植物、腹足类和微生物化石。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王博研究员介绍,“与其他大部分琥珀不同,漳浦琥珀有精确的地质年龄和古气候数据,可以清晰地了解该琥珀生物群的环境背景。更重要的是,漳浦琥珀生物群也是最丰富的用于科研采集(非商业开采)的琥珀生物群,完整保留了初始的古生态和埋藏学信息,为其他琥珀生物群的古生态恢复和埋藏学偏差矫正提供了珍贵的对比数据。”
经研究分析,漳浦生物群含有大量典型的东南亚热带生物类群,例如部分有花植物、苔藓、蜗牛、蜘蛛以及许多蚂蚁、蜜蜂、蟋蟀、甲虫等昆虫,目前都只分布于东南亚热带雨林地区(甚至大洋洲北部),表明亚洲热带雨林生物群早在1500万年前就已达到现今的生态结构,支持了“热带雨林是生物多样性的博物馆”的观点。
该研究为了解现代亚洲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演化及其如何响应未来气候变暖提供了参考。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吕莹莹 编辑/高若婷)